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地域广阔,气候复杂,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度大、分布广泛,是世界上遭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气象灾害频发,引起人们对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的关注。如何通过法律规范提高国家气象灾害防御管理能力,减少气象灾害对公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取得防灾减灾的成效,成为当下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分析,既分析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法律化的必要及其域外经验,同时阐释我国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法律化的尝试与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试通过法律规范的完善及实践,提高国家气象灾害防御管理能力。全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其中正文分为四部分。具体内容为:引言:主要介绍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法律化研究情况,并阐述了本文的写作目的。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气象灾害的概念、种类、特点及危害性的描述,论述加强国家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的必要性,通过法律化管理提高对气象灾防御管理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国内外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体系。“非典”事件引发了我国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关注。与美国、日本、俄罗斯比较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存在明显不足,并呈现行政化特色,没有突出预防、预报、协调应对机制,特别是遇到跨地区或严重衍生、次生灾害事件,我国传统的行政化灾害管理模式已无法应对,需要根据我国的气候特点以及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科学、具有较强操作性并能产生实效的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体系,强化法律化管理与应对,提升国家的防灾减灾能力。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我国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法律化实践。我国的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存在从行政化到法律化的转变过程,其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的颁布与实施。此后,我国相继颁行了《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国家气象灾害防御预案》(2009年)、《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0年)、《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0年)。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近年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标志着我国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部分:论述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法律化的优势与存在问题。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的法律化,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各自的权责及其相关程序,能够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和国家制度的法治化程度,推进国家的法治化发展。本世纪以来,国家推行的一系列的应对灾害防御措施,在防灾减灾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尚在建设中,在实施中也出现一些问题,需要亟待解决。结论: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已基本建成,但需要在实践中把这些法律法规落实到实处,保障法律的社会实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