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胃肠积热是无形热邪或有形热结壅于胃肠,而致胃肠气分热盛的证候,其核心病机特点为热盛、积滞和津伤。外感邪气、饮食不节、缺乏运动、禀赋不足等为胃肠积热的主要病因,由于儿童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脾胃薄弱,故更易形成胃肠积热。作为儿童常见的证候,胃肠积热是影响多种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重要因素。团队前期研制了胃肠积热诊断量表,然而存在将诊断与评价功能混淆、假阴性率较高、部分条目分级描述不当等问题。目的:本研究拟研制与测评胃肠积热证诊断与评价标准量化工具,旨在为胃肠积热证诊断与评价提供量化工具,为胃肠积热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研究提供基础。研究共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胃肠积热诊断模型构建与评价;二是胃肠积热评价性量表的研制与评价。1胃肠积热诊断模型的构建与评价方法:(1)基于文献中的医案分析及相关教材、标准中的论述,提取胃肠积热相关四诊信息,经小组讨论后形成诊断模型的原始条目池;(2)采用二轮德尔菲法,选取了 65位专家,请专家对各条目重要性打分,并补充相关条目。根据各条目专家评分算术平均数、变异系数及满分率,以界值法初步筛选模型条目;(3)基于660例3-14岁儿童的临床数据,采用Lasso分析,筛选诊断模型的核心条目;(4)将数据按2:1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基于训练集采用逻辑回归分析、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极限梯度提升法四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胃肠积热诊断模型,并根据其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选择最优模型;(5)基于测试集,对诊断模型进行内部验证,评价其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等。结果:原始条目池共含41个条目,经德尔菲法补充、筛选后得到37个条目。660例研究对象中处于疾病状态的有342人,处于非疾病状态的有318人。胃肠积热组453例,非胃肠积热组207例,两组之间性别未见统计学差异。经lasso分析后最终得到19个核心条目,包括舌苔厚、大便干结、食欲异常(旺盛或不振)、大便次数减少、夜卧不安(多动蹬被、磨牙、喜俯卧等)、口臭、夜间汗出、舌苔黄、烦躁、舌质红、脉滑、手足心热、大便臭、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喜肥甘厚腻等)后加重、小便黄、唇红、呕吐酸臭、嗳气酸臭、排便费力,以上条目均分为有或无两级。采用XGBoost构建的胃肠积热证诊断模型,在测试集上表现最优,故将其作为最终模型。在测试集上进行诊断性试验,其准确率达到93.03%,与其在训练集上表现相当,灵敏度为95.07%、特异度为88.14%,漏诊率为4.93%,误诊率为11.86%。2胃肠积热评价性量表的构建与评价方法:(1)依照研究一的方法形成胃肠积热评价性量表原始条目池;(2)采用二轮德尔菲法,选取了 75位专家,说明评价性量表特点后请专家对各条目重要性打分,并补充相关条目,根据各条目专家评分算术平均数、变异系数及满分率三个指标,以界值法初筛条目;(3)基于453例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通过离散趋势法、相关系数法、克朗巴赫系数法和因子分析法四种经典测验理论方法和项目反应理论筛选条目,保留至少四种方法保留的条目,采用等权法构建评价性量表,并依据数据分布特点确定程度界值。(4)将临床数据回代,评价量表的信度、效度、反应度及项目功能差异。结果:原始条目池共含41个条目,经德尔菲法筛选和补充后得到38个条目。453例研究对象中处于疾病状态的有310人,处于非疾病状态的有143人,研究对象胃肠积热评分为5.80±2.31。经经典测验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筛选后得到26个条目,其中11个为二分类变量,包括面赤、唇红、咽红肿、舌红、舌苔黄、手足心热、脉数、脉滑、矢气臭、易呼吸道感染和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喜肥甘厚腻等)则加重;15个为四分类变量,包括恶热、口臭、口鼻气热、口渴喜冷饮、食欲异常(旺盛或不振)、腹痛、大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结、排便费力、大便臭、小便色黄、夜间汗出、夜卧不安(多动蹬被、磨牙、喜俯卧等)、烦躁和鼻痂。各条目权重相同,若量表总评分<15分,则提示胃肠积热程度为轻;若15分≤总评分<28分;则提示胃肠积热程度为中;若总评分≥28分,则提示胃肠积热程度为重。量表分半信度为0.656,克朗巴赫系数为0.787,标准效度为0.515,P值<0.001,专家评分前27%高分组与后27%低分组研究对象的量表总分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脉数和口渴喜冷饮在3岁<年龄≤7岁和7岁<年龄≤14岁两组儿童之间存在项目功能差异。结论:本研究研制了适用于3-14岁儿童的胃肠积热证候诊断模型和评价性量表,其应用不受疾病状态限制。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价性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及反应度,且多数条目在年龄上无项目功能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