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思想是其在揭露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本质的过程中将货币置于哲学视域下审视和分析后得出的理论结晶,是他经济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货币的理解伴随其哲学体系的不断完善而历经了三个演化阶段:首先是从《论犹太人问题》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阶段,马克思站在人本主义立场上,将货币的本质理解为人与人关系异化的外在表现。货币本应在人与人的交换过程中充当媒介,但随着交换关系的发展,货币逐渐成为交换能力大小的表征,进而成为交换的目的并带来人与人交换行为的异化,驱使人类把无限的货币量作为根本追求,从而成为货币的奴隶。其次是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哲学的贫困》阶段,马克思在新建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视域下,突破抽象人本主义的束缚,从具体的社会现实出发,将社会关系的维度应用于对货币的哲学思考,逐渐认识到私有制下的生产和交换的各种社会关系决定了货币的本质并赋予货币以支配人的权力。最后是从《伦敦笔记》到《资本论》阶段,马克思从历史发生学的历史观和政治经济学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指导下,在《伦敦笔记》中指出货币的本质是代表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揭示了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并在批判大卫·李嘉图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商品的价格决定流通中的货币量”这一货币流通规律;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通过对达里蒙的批判,初步探讨了商品和货币的内在联系,以及价值、交换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第一次从商品的内在矛盾入手比较科学地解决了货币的起源问题,详细说明了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并初步阐发了货币拜物教的思想;在之后的《资本论》中逐渐认识到资本是货币的完成形式,资本在与劳动交换过程中给予劳动者仅能维持生存的工资来占有活劳动,从而得到增加资本价值的剩余劳动,因此,只有对资本的本质和资本背后所承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内在矛盾进行剖析才能真正搞清楚货币的本质和货币背后所隐藏的秘密,才能真正理解货币及其完成形式的资本造就的人与人关系的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