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对居民主观安全感的影响——基于西南财经大学家庭金融调查中心2017年数据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bis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监管制度不断完善,人民生活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提升,经济水平和家庭居民安全感指数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对于居民家庭安全感这个话题越来越重视,对于安全感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虽然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相对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使得广大家庭居民参与到金融市场中去,金融与家庭居民安全感指数的联系日益密切。本文把家庭金融资产与居民主观安全感联系起来,运用西南财经大学家庭金融资产调查中心(CHFS)2017年的数据,使用probit模型进行检验回归,研究我国家庭金融资产在不同情况下对于居民主观安全感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实证结论并进行原因探讨,在此基础上对更好利用金融产品提升居民安全感提出了相关建议。第一,考虑是否配置金融资产,研究发现配置金融资产对安全感提升总体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二,考虑金融资产风险异质性,研究发现不同风险程度的资产对安全感存在不同影响。高风险金融资产配置对于居民主观安全感有显著负向影响,低风险金融资产配置对于居民主观安全感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具体的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研究中,发现不同金融资产对安全感的影响并不一致。第三,考虑配置金融资产与否对安全感的异质性分析,得出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配置金融资产更显著;金融资产风险程度在城乡、学历、收入水平不同时,也对安全感产生不同影响,具体表现为城镇、低学历和低收入居民的安全感抑制性更强,城市家庭比农村家庭配置金融资产在风险程度下对安全感有显著的反向影响。本文采用衍生变量和对照2015年份的数据进行比较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出结论均稳健。本文也分析了控制变量的影响,其中年龄、社保等社会变量对于居民主观安全感的影响呈现“U”型结构特征,即年龄对于居民主观安全感的影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还包括党员、结婚、健康、家庭性收入、金融资产、社会保障等都对居民主观安全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受教育年限、负债等均对家庭居民主观安全感有负向影响。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旨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因素统一纳入企业管理和投资者决策的ESG(Environmental,Social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更是成为了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共同关注点。并且由于不同国家制度安排、监管方式、历史文化及ESG发展阶段等国情差异,不同国家应形成自有的ESG发展目标、重点和策略。随着ESG评级在
学位
我国中小企业群体庞大,占市场主体90%,创造价值占GDP比例超过60%,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2020年受新冠疫情冲击,经济增速下滑严重,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影响,对于投资效率较低的企业更是“雪上加霜”。提高企业投资效率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更有利于帮助疫情后的经济恢复,促进实体经济的平稳发展。而在数字化时代大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的产生重塑了金融行业的运行逻辑,能够更好的服务于被传统金融
学位
我国融资融券的交易试点始于2010年,而融券交易的出现也终于填补了我国证券市场长达十多年缺少做空工具的缺陷。融资融券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丰富交易手段。随着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被扩充为融资融券标的,融资融券交易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交易地位也越来越凸显。但与此同时放大的也是融券卖空的缺陷。自两融政策推出以来,融资交易活跃程度明显强于融券交易活跃程度,同时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具有散
学位
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给市场带来了活力,更为企业创新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影响经济发展的金融资源错配问题仍长期存在。政府通过干预金融资源配置实现公共治理需求以及政绩目标,利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以及隐性担保来干涉辖区内的金融资源流向,导致要素价格扭曲,造成金融资源错配现象的出现。本文采用税收收入、行政垄断以及所有制偏爱作为政府干预金融资源配置的代理变量。源于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税收依赖、政府的行政垄断
学位
中国与韩国历史往来悠久,两国双边贸易额在2020年达到2852亿美元,相比建交时,二十八年来增长了50多倍。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使中韩两国的贸易经济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RCEP成员国以及东亚区域经济的核心引擎,中韩两国的经贸合作必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分析中韩双边贸易的效率和发展潜力、探索两国经贸合作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阐
学位
200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我国要实现减排目标,实现绿色经济增长,就离不开我国金融的支持与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地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对我国的环境监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加剧了国内的碳排放。因此,厘清金融发展、地下经济和碳排放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实现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不少学者对金融发展、地下经济和碳排放之间关系有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但是鲜有学者把
学位
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因素。环境污染的治理,是世界各国都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对于处于经济转型的中国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写入宪法,生态环境建设也被提升到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绿色信贷作为我国绿色金融工具,历经十数年发展,在推动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矛盾
学位
土壤和地下水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条件,现阶段在人类生活过程中由于没有科学处置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导致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不仅威胁人类的食物和饮水安全,还破坏了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已经制定了污染防治实施方案,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探讨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主要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促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情况的有效改善。
期刊
新冠疫情以来全球通胀水平快速大幅攀升,具备金融属性的矿产资源首当其冲,价格连续大幅上涨。与此同时,矿产资源内部也正经历重大变革,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新能源正快速替代传统能源,引领全球能源革命。上游大宗商品是能源革命的基石,但我国在矿产资源上极高的对外依存度和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模式极大地削弱了国内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海外并购争夺上游定价权成为国内能源革命的必经之路。但并非所有的并购都取得成功,背后的因素
学位
在传统化石能源可开采储量日益紧张,燃烧化石能源带来的气候问题也不容忽视的背景下,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新能源迫在眉睫,但关键技术难以实现创新是掣肘新能源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在金融政策方面,推行了绿色信贷政策,引导资金配置,扶持包括新能源企业在内的绿色产业的成长,是否能有效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以往学者关于绿色信贷政策和企业创新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接着在企业持续创新实现机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