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与斯林哲兰德《论语》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teng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本论文选取中国清朝末年国学大师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和21世纪美国汉学家斯林哲兰德的《论语》英译本作比较,剖析两个译本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运用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并分析两译本不同倾向的深层原因,试图寻找中国经典翻译的最佳策略。  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本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论文框架。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回顾论语及其翻译情况,并且主要介绍对论语英译的研究情况及学者对辜鸿铭和斯林哲兰德的《论语》英译本的研究成果。  第三章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介绍归化和异化,包括归化和异化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第四章为论文主体的部分,主要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语言上首先对论语中出现较为频繁的基本概念词翻译进行比较分析。其次分析对比二者在特殊句式上的翻译。最后探讨修辞格的翻译方法。最后得出在语言层面上,辜鸿铭倾向西方英语思维,照顾英语读者感受,采用意译翻译手法。而斯林哲兰德对原文忠实,多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从文化层面对两个译本再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对比专有名词翻译。第二对比物质文化上的翻译。第三从宗教文化分析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第四从社会文化对比二者翻译。从而得出结论,在文化层面上,辜鸿铭倾向采用归化策略,根据英语读者思维模式,用西方文化类比中国文化,适当增减,重新编排原文。而斯林哲兰德采用异化策略,尽量保存中国文化特色,对于较难懂的文化翻译时配上加注说明。两个译本采取完全不同策略,却都实现了各自的预期效果。  第五章为结论部分。本文对两个译本比较二者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比较,试图寻找翻译中国古典的最佳策略,但是却发现译者使用不同翻译策略都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效果。两英译本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传播做出了贡献,因此,归化和异化有着各自存在的价值。在中国典籍英译中,译者应根据其目的和文本功能而采取不同翻译策略。
其他文献
司各特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一个独特的地位。对于他的学术评价曾有过一个盛极而衰的过程,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新的思想语境下,又不断有学者把他重新挖掘出来,从司各特在小说文
红太阳是一家集科研、制造、市场于一体的拥有覆盖五国十省(州)十八市(县)一家大型企业,占地7.8平方公里,员工达上万名,专利和市场准入“双超”千件的、以“一核四芯”“五大
期刊
社会语言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描写真实语境中语言现象的特点,并把它们与说话者固有的社会属性对应起来;语言实践反映了说话者的身份以及特定的社会结构这一观点渐渐
本发明公开的苯肼盐酸盐制备方法为:盐酸、亚硝酸钠依次加入苯胺中,其中苯胺、盐酸、亚硝酸钠摩尔比为1:2.3~3.2:1~1.1,亚硝酸钠在0~5℃时开始投料,反应温度为0~22℃,反应时间为3
在多数情况下,合成芳基肼的方法是先重氮化苯胺,再加氢还原.本发明提供的还原方法是以pH值至少为7的亚硫酸盐为还原剂,在含氮碱存在下,在低于100℃下还原,高收率地得到芳基肼
本发明涉及新的2-氨基羰基-1,2-双(甲磺酰)-1-(2-氯乙基)肼和2-氨基羰基-1,2-双(甲磺酰)-1-甲基肼以及它们治疗恶性肿瘤的用途.这些药剂特别适用于癌症的治疗.rn
本专利公开了制备4-氨基-3-羟基吡咯-2-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新工艺,合成方法如下:rn
本发明公开的高产率制备二硫代肼基甲酸甲酯的含水的方法为:二硫化碳和肼以有效的比例在含水溶剂中反应生成二硫代肼基甲酸,不分离生成的中间体二硫代肼基甲酸,用溴甲烷使该
本专利公开了新型药物3-芳基-2-羟基丙酸衍生物及其中间体的制备新工艺,合成方法如下: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