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城市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张,城市交通压力也持续升高。引发交通拥堵问题,空气污染,道路环境恶化,城市开发不均衡等问题。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之一,在实践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轨道站点周边土地合理开发强度就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本文基于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从轨道站点的分类和直接吸引范围入手,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开发强度的影响程度,在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优化的条件下,对轨道站点周边的土地开发强度进行研究。论文分析国内外的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的发展现状,主要从轨道站点周边土地利用情况和开发情况两个方面入手,将两者的研究状况相互交叉整理,总结轨道站点周边土地开发的基本经验。把握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开发的基本关系,为论文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分析,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分类与站点直接影响范围。结合南京市轨道1号线及其南延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炼相关因子,运用SPSS软件将所得数据归类分析,将轨道站点分成:一般站、交通枢纽站、城市中心站、次级中心站、终端中心站五类。再进行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调查,对各类型站点的直接影响范围进行估算。再在大量案例的支持下,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开发强度的影响,发现轨道站点周边土地开发强度与土地利用类型关系密切,当土地利用中,商业、办公用地增加时,土地开发强度随之增加,当居住用地增加时,开发强度随之缓慢降低。同时在开发的过程中,高强度开发地块也表现出向枢纽集聚的的趋势;分析轨道客流量对土地开发强度的影响,得出不同日均上下客流量时的站点周边土地开发的建议强度值;分析轨道站点对土地开发强度的影响,结合香港与台湾轨道系统的对比分析,站点区位对开发强度的作用,得出不同类型轨道站点周边的建议开发强度。根据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以满足人类社会活动最大需求为目标条件,业态平衡和轨道交通最大承载力为约束条件,设计简单的线性优化模型,计算在轨道站点直接吸引范围内的住宅、办公、商业等各类建筑的开发面积。并且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对模型进行简化;并对南京市轨道3号线进行算例分析,验证模型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