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我们在国际上首次利用非稀土离子的配合物CuPc作为发光材料,利用其磷光发射制备了1.1μm的近红外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并对其光电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优化了器件结构。我们还探讨了器件中掺杂主客体之间的能量转移机制,认为直接的电荷陷阱机制是主要机制,Forster能量转移机制和Dexter能量转移机制是次要的机制。2、我们合成了一系列铜的有机金属配合物,并对其吸收和发光性质进行了表征,观测到Cu(DBM)2和[Cu(μ-4,4’-bipy)(BF4)]n在有氧的环境下近红外区的光致发光。3、我们选用窄带隙酞菁为其中一种配体,合成了三种具有不同分子对称性的三明治结构的铒酞菁,并用时间飞行质谱,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谱和近红外光致发光谱对它们的结构和近红外光特性进行了表征。发现了随着配合物分子结构不对称性的增加1550nm附近的发射增强。我们认为这是由于三价铒离子所处的配体场的不对称性的增加导致原本宇称禁阻的4f-4f跃迁几率增加,从而使1550nm附近的发射增强。4、我们合成了有机金属配合物Zn(DBM)2和In(DBM)3,并对其吸收和发光性质进行了表征,我们还以这两种材料作为发光材料制备了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结构为: ITO/PVK:Zn(DBM)2(50nm)/BCP(10nm)/Alq3(30nm)/ Al ITO/PVK:In(DBM)3(50nm)/BCP(10nm)/Alq3(30nm)/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