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列腺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是男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它是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对于不同病人,即使在病理、临床分期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其预后也可能完全不同。我们进行本研究的目的是分别从分子标记物和临床因素两个方面探究与前列腺癌进展性的关系。第一部分中国汉族人群中TERT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侵袭性关系的研究目的:TERT基因(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表达端粒酶逆转录酶,在保持端粒DNA长度、染色体稳定性和细胞增殖调控以及肿瘤发生发展方面起重要作用。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中国汉族人群中TERT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侵袭性的关系,以寻找理想的分子标记物来判断前列腺癌的预后。方法:我们采用D,amico评分将纳入的1,210例患者的侵袭性分为低、中、高危三组并应用Haploview4.2软件选出TERT基因的12个标签SNP。然后我们对患者的血液样本抽提DNA,并在Mass-ARRAY i PLEX测序平台上对所得DNA的12个SNPs做基因分型。最后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各个SNPs与前列腺癌侵袭性、Gleason评分和前列腺癌发病年龄的关系。结果:我们观察到位于TERT基因第2内含子内的SNP rs2736100的“C”等位基因不仅与前列腺癌较低侵袭特性相关(OR=0.81,95%CI:0.66-0.99,P=0.037),还与低Gleason分级有关(OR=0.83,95%CI:0.70-0.99,P=0.039)。位于TERT基因第4内含子的SNPrs10069690也与前列腺癌低侵袭性相关(OR=0.76,95%CI:0.59-0.97,P=0.030)。此外,位于TERT基因下游的SNP rs10078761的“A”等位基因与前列腺癌低Gleason分级有关(OR=0.48,95%CI:0.28-0.81,P=0.006)。在本实验中我们未观察到TERT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发病年龄的关系。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了中国汉族人群中TERT基因遗传变异与前列腺癌侵袭性的关系,该实验结果对用分子遗传标记来指导临床上个体化治疗有一定的意义。第二部分中国汉族人群中临床因素和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有效时间的关系的探索目的:探索中国人群中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变量与其内分泌治疗有效时间的关系。方法:我们对从2003年至2012年间在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入住的432名诊断为前列腺癌且仅接受内分泌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定义研究的终点为内分泌治疗失效,也即PSA值从最低点连续两次检测到持续升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初始PSA值、PSA最低值、Gleason评分,肿瘤TNM分期,淋巴转移情况、骨转移情况等,最后通过Cox回归模型统计各临床病理资料与内分泌治疗失效时间的关系。结果:患者的年龄范围在57-88岁,中位年龄是73.7岁。初始PSA值的范围为10.3-588.1ng/ml,中位PSA值为27.15ng/ml。单纯内分泌治疗的失效时间为3-62个月,中位时间为27.0个月。统计结果显示,Gleason评分、肿瘤分期、PSA值最低点、淋巴结受累及骨转移和在单变量回归分析中和内分泌治疗的失效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1)。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Gleason评分在多变量分析中也与内分泌治疗失效时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01)。Gleason评分在4+3及以上的患者使用雄激素剥夺治疗的失效风险为在3+4及以下的患者的2.49倍(OR=2.49,95%可信区间为1.44-4.30)。结论:在分期不同的前列腺癌患者中,Gleason分级与内分泌治疗失效的时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相关性,Gleason分级在4+3以上的患者显示出更短的内分泌治疗有效时间,也即内分泌治疗效果持续时间在Gleason评分≥4+3的患者中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