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上的殖民之战——对电影《阿凡达》的后殖民解读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zz123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阿凡达》是美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继泰坦尼克号之后的又一重磅作品。它获得了全球影迷的热捧,以26亿美元的票房成为了世界电影票房第一名,再次创造了一个难以撼动的奇迹。凭借精良的制作和科技上的创新,它在2010年第82届奥斯卡颁奖礼中,获得了最佳艺术指导奖,最佳视觉效果奖,最佳摄影奖等多个奖项。《阿凡达》不是一部简单的纯商业大片,除了在技术上有革命性的突破,它还深刻揭示了现今地球面临的各种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探讨。   作为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理论,后殖民主义是一个集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话语,也是当前西方电影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研究视角。它大多采用女权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方法,从殖民的角度来探讨东西方之间的文化问题,以及西方对东方的文化霸权问题。因为它对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有深刻的批判性和挑战性,所以常常用来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塑造和权力构架方式。尽管《阿凡达》的背景设定在“潘多拉”星球,但实际讲述的还是人类与各种族之间的故事。它无论是在主题上还是角色上都具有鲜明的后殖民主义特点。因此,本文将使用后殖民主义的三个术语来分析影片。首先,将利用“他者”的概念来解读在潘多拉星球上的纳威人是如何从一个有着独特文明的民族被塑造成落后野蛮的群体的。然后,使用“文化身份”的概念来分析作为人类的杰克在两种不同文化冲突中的挣扎和自我反省,从而重新确立自己身份的过程。最后,采用“文化霸权”的概念来揭示白人拯救其他人种的后殖民主题。因此本文将以阿凡达为文本,分析电影的叙事结构和人物特点,解读在电影中后殖民主义的他者的塑造、文化身份以及文化霸权的体现。
其他文献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朱利安·巴恩斯凭借小说《终结的感觉》获得了2011年布克文学奖。这部小说由主人公托尼叙述他的个人生活经历以及他周围的人与事,尤其是艾德里安及他的一些
近年来,后殖民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学术界方兴未艾。后殖民研究通过揭露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实施文化霸权的实质来消除“中心”和“权威”,提倡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研究潮流,开创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诞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这期间历代诗人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美好诗篇,极大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近代以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中国的优秀诗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一生笔耕不断,诗歌擅长用口语化语言,辞藻简单,内容富含哲理。其诗风受到美国读者的喜爱。他年轻的时候曾经生活在农村,
幽默是一门艺术,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情趣。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幽默受到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本研究认为作为一种重要的体现思想的交际风格与形式,幽默在交际过程中依据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