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管制视角下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zhenggangd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政治问题。当前,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各学科聚焦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这个热点问题:或强调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或强调土地公有制的政治属性;或关注集体土地产权对农民权利和社会秩序的意义;或关注集体土地产权的不清晰问题。而本文认为中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之上还存在着一个国家管制权,并试图从国家管制的视角深入分析和探索中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困境和出路。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公共利益性决定了中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不是纯粹民法意义上的私权利,土地的这一特殊性质要求一种公权力和私权利的结合,即国家公权力对土地私权利(集体土地产权)的干预。国家通过对农村土地产权的管制来达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或社会目的。因此,国家管制是分析中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社会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规律可以为当前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提供历史经验。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土地所有权管制(夏商周)、到土地所有权和收益权并管(隋唐)、再到土地收益权管制(宋朝)的历史演变过程,反映了古代中国国家对土地产权管制逐步从单一的政治目的发展到经济目的和社会目的。历史证明,土地产权不同于一般物的财产权而具有产权不完整的特性,即国家公权力对土地私权利的干预。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历史性的农村人口大转移,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正面临着改革的历史难题。国家管制下的现行中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主要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管制、承包权经营权的管制和宅基地使用权的管制等。鉴于中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仍然承载着农村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进城失败农民工最后的生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生态保护等重大战略任务,改革的基本战略应是:其一,坚持国家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管制;其二,当前历史条件下农村土地承包权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标是“三权分置”,即加强承包权的管制,放松土地经营权的管制;而从土地承包权制度改革的远期目标看,随着城镇化进程,理应放松土地承包权的国家管制,以避免亿万城市市民为农村集体成员的不合理现象;其三,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的框架下,坚持传统农区宅基地所有权和资格权的国家管制,适度放松闲置宅基地使用权管制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快放松对城郊村、城中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管制以解决小产权房等难题。总之,国家对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上,进行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战略思考和顶层设计,在国家管制的框架下,实行有限的土地市场经济制度,坚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逐步放松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受益权的国家管制,解放和激发土地和农民作为生产力要素的活力。
其他文献
《左传》记叙了春秋二百五十余年的四百八十多次战争事件,《左传》写战争有如下特点:首先,作者以全局气魄历史眼光把战争置于社会历史背景下来写,与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其次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目的:对甘肃各地家种地黄进行质量考察,并与国内其它主要产区比较,了解甘肃人工地黄的质量状况。方法:色谱柱:大连依利特(250mm×4.6mm,5μm)。梓醇:乙腈-0.1%磷酸(1∶99)为流动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在强调决策有用性的财务报告目标指引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逐步由初始计量向后续计量发展,由表外披露向表内确认延伸,使用范围由金融工具扩展到投资性房地产等非金融资产。但
本实验以假单孢菌Pseudomonas SP.27为出发菌株由DL-5-苯乙内酰脲发酵生产D-苯甘氨酸。野生菌产量为15.85μg/ml.首先对其进行紫外诱变处理1min,筛选出菌株Q_6,其产量为256.7
目的探究全程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疾病认知、血糖水平及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在新县人民医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
为了提高审计报告的沟通价值,为决策提供更多信息,一些国际机构开始探索审计报告模式变革,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在2015年发布了新的审计报告系列准则。新审计报告准则虽
"体用不二"说是熊十力哲学思想的核心。本文分析了熊十力此论得以产生的基础——中国传统的"中道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哲学不将世界二重化为本体与现象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