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酸盐化合物、拌合用水及养护方式对磷酸镁水泥性能的影响研究

来源 :温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denaclair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酸镁水泥(Magnesium Phosphate Cement,MPC)是一种由酸碱中和反应制备的,能在室温下快速固化的新型磷酸类粘结剂,兼具水泥和陶瓷的特性。因其具有室温固化、硬化速度快、早期强度高等优点,在修复材料、固化有害废弃物和金属防护涂料等领域作用重大。但由于MPC早期水化速度快、成本高、水稳定性差,这限制了其大规模的应用。本文探索了硅酸盐化合物、拌合用水和养护条件对磷酸镁水泥性能影响,设计了8个配合比,制作了864个小立方体试件,通过试验研究,获得如下结论:(1)开展拌合用水及硅酸盐化合物对磷酸镁水泥净浆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获得了空气养护下不同种类拌合用水,不同硅酸盐化合物对磷酸镁水泥抗压强度的影响变化规律。(2)研究淡水海水拌合,淡水海水养护下,不同空气预养护时间,获得硅酸盐化合物对磷酸镁水泥抗压强度和水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养护条件对磷酸镁水泥净浆强度和水稳定性的影响规律。(3)开展拌合水对磷酸镁水泥净浆强度和水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是淡水养护还是海水养护条件下,试件养护龄期为56d时,不同空气预养护时间下,掺入相同物质的磷酸镁水泥试件在拌合水为淡水时的抗压强度和水稳定性都比在拌合水为海水时的试件的高。(4)研究养护前置条件对磷酸镁水泥净浆强度和水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件总龄期为56d时,淡水和海水硅酸钾和硅酸锂组,前置养护时间对其强度和水稳定性影响不大;淡水和海水空白组和硅酸钠组,前置养护时间以7天为宜。(5)对基体微观物相测试分析可知,硅酸盐化合物的加入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磷酸镁水泥试件的主要水化产物是钾鸟粪石(MKP),且MKP的衍射峰的强度与MgO之间呈反比。硅酸盐化合物的掺入在不同的拌合水和养护条件下,将促进和抑制MgO的反应。本文开展的磷酸镁水稳定性研究,有利于MPC在恶劣的条件下依然发挥稳定的性能,为MPC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SWNTs)具有高迁移率、优异的稳定性和极好的短通道控制等优良性能。因此,作为目前21世纪最新的理想沟道材料,它们可以被广泛的运用到高性能场效应晶体(field effect transistors,FETs)、集成电路及相关电子器件。但是,目前原位生长得到的单壁碳纳米管具有不同类型的导电属性,可以分为金属性单壁碳纳米管(
目前,许多沿海地区的填海造地工程都采用吹填淤泥进行,吹填淤泥往往具有岩土性能差的工程特性。传统的真空预压已不能满足工期以及承载力等方面的要求,真空预压联合其他工法成为趋势。近年来,人们提出了一种综合真空预压法和动力固结法两种施工技术特点的地基处理方式——真空动力固结法。该方法是一种真空荷载-动力荷载-排水体系三者耦合的加固工法,并将排水固结的思路引入到动力加固方法中,使之适用于吹填淤泥地基的加固。
使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天然骨料建造粒料类路面基层/底基层,可以为粒料类路面基层/底基层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一个降低成本且发展潜力巨大的途径。同时,路面粒料类基层和底基层作为道路的主要受力层应具有良好的承载、抗疲劳开裂、抗永久变形能力,其在长期交通荷载下的循环劣化特性对道路的服役性能和服役年限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为更为全面、深入地研究和评价粒料类路面基层/底基用建筑垃圾再生粒料的服役性
目前在中国南方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大量空斗墙民居,这些空斗墙结构大都整体性能差,其次华南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多有洪涝灾害,导致空斗墙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浸泡在水中的空斗墙的性能变化对实际工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试验对不同强度等级的砂浆在干燥、潮湿和水中(0m、1m、2m)环境下养护后进行抗压试验,同时以4个强度等级的砌筑砂浆和温州地区独有的大仑砖作为砌筑材料,砌筑16片空斗墙,其中8片墙体进行加固处理,
据统计,2021年我国疏浚淤泥的产量将达到7462.43万吨,对于此类土体的开发利用,通常采用真空预压加固处理方法。而针对排水板中存在的淤堵现象,不论是传统的真空预压试验,还是联合化学添加剂、快速泥水分离等技术,都会产生固结时间久、能耗高、污染环境、难以达到工程需要固结度等问题。考虑到温度变化可以加快分子运动,降低水的粘滞系数,提高土体的渗透系数,因此使用温度荷载联合真空预压进行加固是一个很好的选
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RPC)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研制出的一种新型结构材料,其具有优异的强度(抗压强度超过150MPa,抗拉强度不低于8MPa)、韧性和耐久性,尤其掺入钢纤维后受拉应变硬化和多元开裂特性受到工程界广泛关注。试验及施工过程中发现,钢纤维的取向和分布对RPC构件的力学性能,特别是抗拉性能和韧性具有显著影响。当纤维分布不均匀且垂直于加载方向时,钢
近些年,我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交通道路中获取可再生绿色能源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交通荷载开发了几种可用于交通道路环境的压电换能器,通过各类试验,对道路压电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进行了室内交通模型试验,研究压电换能器应用在道路时换能器与路面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试验结果发现,沥青压电路面的能量采集效率要高于混凝土压电路的能量采集效率。(2)研制了一种用于安装在
地质聚合物作为新型建筑材料,具有抗压强度高、硬化快、耐化学腐蚀等优点,但是也存在着韧性差、脆性大等缺陷,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在地质聚合物中掺入钢纤维可以很好的改善这些缺点。本文以粉煤灰、硅灰为受激材料、Na OH溶液和水玻璃的混合液为激发剂、砂为骨料,以硅灰掺量、钢纤维体积掺量与纤维取向为控制参数,系统的研究控制参数对地质聚合物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同时运用声发射检测技术对钢纤维增强地
鉴于道路长度远大于横截面尺寸,荷载作用下道路路面、路基、地基土体可能处于平面应变状态。同时,长期交通循环荷载下路面基层/底基层粗粒料、地基软黏土的累积变形等循环动力特性与道路设计及其服役性能密切相关。因此,更加全面、准确地模拟道路土体的动静应力状态,开展平面应变状态下粗粒土与软黏土的循环动力特性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基于动静真三轴仪等设备,同时针对软黏土和粗粒土,进行了大量的循环加载试验,对其在平面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