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网络控制系统是系统组件经由共享通讯网络连接而成的闭环反馈控制系统。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网络技术与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之间的交叉融合日益加深,科学理论的蓬勃发展使网络控制系统实际上变得日益复杂,通常具有高度非线性特性。而复杂随机系统作为控制系统领域的重要分支,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网络通讯系统、航天器系统、运动控制系统中存在的系统结构突变,已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而实际系统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金号61473096、61690212、61333003、6167313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控制系统是系统组件经由共享通讯网络连接而成的闭环反馈控制系统。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网络技术与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之间的交叉融合日益加深,科学理论的蓬勃发展使网络控制系统实际上变得日益复杂,通常具有高度非线性特性。而复杂随机系统作为控制系统领域的重要分支,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网络通讯系统、航天器系统、运动控制系统中存在的系统结构突变,已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而实际系统在长时间高负荷的运转过程中,各类元器件难免会出现故障,最常见的便是执行器故障,会带来不可避免的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技术作为补偿系统故障,提高系统性能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的重点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已被有效地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当中。论文以网络通讯环境下的复杂随机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了信号量化、事件触发、数据包丢失、执行器故障和饱和等通讯约束和执行器物理约束,开展了故障诊断滤波器设计和容错控制器设计问题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一类受不可靠通讯造成的传感器饱和现象影响的部分转移概率未知的离散Markov跳变系统,研究了相应的H∞滤波鲁棒故障诊断问题。所研究的系统模型包含全局利普希茨非线性、状态依赖随机噪声和外部扰动信号。本文通过运用合理的分解方法对传感器饱和特性进行处理。由于被控对象与滤波器之间的通讯缺乏足够的可靠性,需要同时考虑输出量化信号和数据丢包对系统性能造成的影响。本文运用一个服从Bernoulli二次分布的随机变量对数据传输过程中遇到的信号部分丢失现象进行建模,与运用传统对数量化器得到的控制结果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所提出的动态量化器参数能够实现在线调节且相应的实际调节规则能够保障被控系统的动态性能。通过引入恰当的松弛矩阵变量,系统矩阵与李雅普诺夫矩阵之间由于系统在不同模态间切换而产生的耦合现象能够得到有效处理。本文基于不完整的测量值设计了一个全阶滤波器来使得增广的误差系统达到随机稳定。通过列举一系列矩阵不等式表明了故障诊断滤波器存在的充分条件并展开了相应分析。最终用一个数值算例印证了滤波器方法的有效性。其次,对于一类受数据通道通讯能力有限性、参数不确定性、外部扰动和执行器故障影响的连续Markov跳变系统开展了自适应容错控制问题研究。在执行器故障、外部扰动和非参数化时变阻塞故障的确切信息是完全未知的情况下,运用动态均衡量化器来进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考虑通讯信道编码端与解码端数据非匹配初始化现象,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量化自适应容错控制设计方法来消除执行器、参数不确定性和外部扰动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可以证明全局闭环系统的解是一致有界的,具有几乎渐近稳定性。最终通过数值算例仿真验证了所提出全新方法的有效性。接下来,针对处于高频采样环境中的Markov跳变系统研究了自适应容错控制问题。通过将匹配非线性、未知执行器解耦因子和待测状态变量放到统一框架下进行考量,分别运用反步控制方法与滑模控制方法对系统进行镇定。提出一种自适应滑模观测器方法来获得系统状态向量的估计值,基于状态估计值为全局闭环系统设计了一种积分型滑模面,从而推出一种滑模控制方案来保障故障闭环系统的随机稳定性。最终通过仿真算例来验证所设计的容错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最后,针对具有执行器故障的伊藤随机系统,研究了基于事件触发的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事件触发判据和新的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案来对故障随机系统进行镇定,系统中的未知非线性项可以通过模糊机制进行近似。通过对执行器故障的有效性损失进行恰当地估计,所提出的鲁棒滑模控制器能够使滑模面的迹线最终进入特定滑模区域并能够保证闭环系统的状态变量是有界稳定的且可以达到任意小。此外,事件触发采样间隔的最小值可以通过理论推导得出。基于直升机的仿真算例本章验证了所提出的事件触发滑模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轨道交通具有高效、经济、环保等多方面优点,在中长距离公共交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现有轨道交通采用架空接触网或接触轨供电,存在机械磨损、接触不良等现象,导致系统安全性与耐候性较差。同时,接触网/轨架设于地面上,存在安全隐患,并影响城市景观。为了解决接触式供电存在的上述问题,基于电磁感应定律的动态无线电能传输(Dynamic Wireless Power Transfer,DWPT)技术被提出
热防护技术是发展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关键技术,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燃料作为冷却剂的再生冷却技术是保证发动机稳定运行的最可靠热防护技术。再生冷却过程中,除了利用燃料的对流换热吸热能力以外,燃料的吸热型热裂解反应将提供额外的化学吸热能力。为了满足高马赫数飞行器的冷却需求,需要进一步利用高裂解率碳氢燃料的热沉,但高裂解率下裂解产物之间的二次吸热反应和二次放热反应使得通道内的对流换热机理更加复杂,为研究高裂解
对BaTiO3(BT)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BT陶瓷在各种电子器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固相合成的BT陶瓷的压电性能相对较差(d33~100-170 p C/N),而介电性能较好,因此BT陶瓷多数情况作为介电材料使用。研究者们通过细晶和纳米畴带来的外禀效应,提高了BT陶瓷的压电性能,但能否在BT陶瓷中得到与Pb(ZrxTi1-x)O3(PZT)体系中的准同型相界类似的内禀的大压电机制仍是需
学科育人以学科为载体,通过教学实践实现学科育人的目的。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不同学科为学习者提供了不同的认知视角和工具方法。人性的不完满状态是学科育人发展的内驱力,同时又借此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升华。坚定人性立场的学科育人应在实践中生成学科知识与人的联系、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自觉以及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航天工程需求的不断提高,航天器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日益复杂化。为了减轻航天器结构的总质量,提高航天器系统的整体效率,降低飞行任务的成本,可以采用多功能结构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将电池、热控、电磁以及线缆等子系统功能器件集成于用于承载的蜂窝夹层结构中。由于需要在多功能结构的芯层中制造空腔以安装各类电子器件,导致了夹层结构的刚度下降。在航天器飞行过程中所承受的拉伸、弯曲、剪切、爆炸
热电器件是一类基于材料热电效应,利用材料内部载流子运动实现热能和电能直接相互转换的装置。充分利用热电转换技术加大对热能的回收利用,对于提高能源利用率、解决特殊场景下无源传感等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受限于热电材料的发展,热电器件转换效率较低以外,面对大量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余废热资源时,制约热电器件规模化应用的瓶颈亦包括器件制备的低成本效益。等离子喷涂技术作为重要的表面工程技术,成熟应用于航天航空
微波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电磁材料的多功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磁材料需要满足性能可调、节能环保和可靠性高等必要条件,具有多种性质的多铁性材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多铁性材料中铁电性与铁磁性共存机制及两者的协同损耗效应是探索强吸收、宽频带微波材料的重要基础,对探索新型微波电磁材料和丰富电磁波与多铁性材料相互作用理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论文以铁酸铋基多铁性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结构演变、磁性机制和微
多目标跟踪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是计算机视频分析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在公共安全、海洋监视、港口监视、室内监控、群体行为分析、无人汽车驾驶、无人机自动导航等任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域中重要的一部分,研究更加准确的多目标跟踪方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随着近几年无人机技术日渐成熟,无人机具有小型轻便、机动灵活等优点,可以应用于安全、交通、农业等多个行业。而无人机视频具
金属催化剂的界面结构能显著影响电还原CO2反应的动力学。制备高效的金属催化剂并研究其构效关系对于实际应用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催化CO2还原的金属催化剂,存在构筑策略局限、C2+产物选择性低,以及材料构效规律不清等问题。由此,论文围绕金属材料,构筑了仿酶结构的单位点金属催化剂、二元分相Ag/Cu合金以及不饱和配位氧化物衍生Cu,通过XRD、TEM、SEM、FT-IR、电化学测试、原位XAFS、原位R
电磁吸收和通信性能在军事隐身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工电磁吸收结构凭借其对电磁波优秀的吸收响应,被广泛地应用在空间反射回波调控应用中。然而传统吸收结构通常使得其天线模块丧失了对外通信性能,因此开展人工电磁吸收结构的传输特性研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与现实意义。传输型人工电磁吸收结构是一种在实现电磁能量吸收响应的同时提供通信性能的平面周期结构。然而,其工作频带内吸收与传输响应间的性能制约为该类设计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