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种主要影响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的婴幼儿全身性血管炎。经过及时适当的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该病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却已成为许多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对RAGE配体-RAGE轴的深入研究,发现RAGE-配体轴在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并发症中比在经典的炎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RA)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更重要。因而研究RAGE配体(S100A12)-RAGE-sRAGE轴在川崎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探讨sRAGE、RAGE及S100A12这三种作用因子在川崎病中所呈现的动态平衡状态,并分析其如何保持这种动态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前期发现在循环内皮细胞表面S100A12与RAGE表达水平都有明显上升,为明确S100A12-RAGE途径在川崎病中的作用机制,并且进一步探讨S100A12及sRAGE与冠状动脉扩张患儿和IVIG无反应型患儿之间的联系,我们研究不同时期川崎病患儿血清中S100A12蛋白及sRAGE的表达水平。方法:ELISA法测定川崎病患儿与健康儿童血清中S100A12蛋白及sRAGE的表达水平。川崎病患儿的选择为2010年2月-2010年7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确诊为川崎病并经大剂量IVIG治疗的患儿。病例纳入标准参考第7次世界小儿川崎病研讨会川崎病诊断标准(日本Hakone,2002)。结果:川崎病患儿血清中S100A12的表达含量在急性期、体温正常≥3天时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儿童,川崎病患儿血清中sRAGE的表达水平在急性期、体温正常≥3天及亚急性期都显著低于健康对照儿童表达水平。川崎病患儿血清中S100A12与sRAGE表达量的比值随时间顺序逐渐下降,三个时期平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急性期时比值极高(与对照组比较P<0.001)。sRAGE水平,男孩高于女孩;随年龄增加,sRAGE表达水平增加。丙种球蛋白治疗可以调节S100A12表达量。各时期IVIG无反应组S100A12平均水平均高于IVIG敏感组。结论:S100A12、sRAGE的相互作用贯穿川崎病各个时期,S100A12血清表达水平在川崎病各时期呈下降趋势,sRAGE表达则呈上升趋势。川崎病患儿血清sRAGE水平男孩高于女孩;随年龄增加,血清sRAGE表达水平增加。川崎病患儿血清sRAGE水平随病程不增反降、S100A12:sRAGE比例不降反升与川崎病IVIG是否敏感或者耐药相关。血清S100A12急性期水平相对低、sRAGE各期水平相对高的川崎病患儿要警惕冠脉扩张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