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大型叠合含油气盆地之一。研究区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包括滴南凸起、白家海凸起-阜北斜坡区两个正向构造单元,中间夹有东道海子北凹陷及五彩湾凹陷,南临阜康凹陷,东南以沙西断裂为界与沙奇凸起和沙帐断褶带相邻,西面与莫索湾、莫北凸起紧邻。白家海凸起位于准噶尔盆地中央隆起带东段,为一个继承性古隆起,是捕获油气的有利场所,具有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而白家海凸起周围存在多个生烃凹陷和多套烃源岩,具有较复杂的油源关系。近年来的勘探主要针对中下侏罗统地层,而对中上侏罗统的研究较少,特别是油源及油气运移规律、运聚成藏模式等方向未进行过系统的研究,随着油气勘探的发展,这一问题需深入的研究。
本硕士论文系统搜集了测井、试油、录井资料及原油地化资料,并整理了有关研究区沉积构造和烃源岩评价研究成果,利用多项参数进行了油源对比综合分析,确定了研究区中上侏罗统油气的来源。以油气分布特征为基础,以研究区沉积构造环境为背景,利用原油的物性、地球化学特征参数多角度分析油气疏导体系,确定油气运移方向。在结合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研究区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总结了油气分布规律,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奠定基础。
研究区主要被北东向展布的四条近平行的断裂带切割:即沿阜16-阜4-沙西断裂的断裂带、东道海子北断裂带、沿彩47-彩36-彩参2-彩10-彩8-彩24井的白家海凸起南断裂带、滴水泉断裂。中上侏罗统从下到上主要发育有头屯河组、齐古组及白垩系,主要发育曲流河及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对本区油气有主要贡献的烃源岩为二叠系和侏罗系泥岩。二叠系烃源岩较有利的生油凹陷为东道海子凹陷和阜康凹陷。东道海子凹陷平地泉组烃源岩于中侏罗世开始进入生烃门限,到了早白垩世大量生烃;阜康凹陷二叠系烃源岩在中侏罗世达到生烃高峰。中下侏罗统烃源岩最大的沉积中心在阜康凹陷,往白家海凸起有一定程度的减薄。东道海子凹陷于早白垩世进入低成熟阶段,古进纪进入生烃高峰期;阜康凹陷下侏罗统烃源岩于早白垩世进入生烃门限,大量生烃在晚白垩世。纵向上,油气主要分布于头屯河组二段的三角洲平原的天然堤、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少量出油井分布在白家海凸起发育的曲流河河道砂体中;平面上,油层主要集中在白家海凸起及滴南凸起地区,阜北斜坡区有零星分布。气层主要见于滴南凸起及白家海凸起地区。
中上侏罗统原油可分为三类:A类主要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分布于白家海凸起及滴南凸起-带,以彩44井、42井及彩31井区、五彩湾凹陷彩46井区为代表;B类主要来源于侏罗系烃源岩,集中在白家海凸起彩36、彩45、彩401井区和阜北斜坡阜7、阜16、阜11井区;C类主要是二叠系烃源岩和侏罗系烃源岩的混源,分布在白家海凸起彩45、彩43、彩501井区。滴南凸起地区分布的少量腐泥型天然气主要来源与二叠系烃源岩,以滴西12井和滴西9井为例;滴南凸起和自家海凸起分布的腐殖型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石炭系烃源岩,以彩501、彩43、滴西13、滴201为例。油气总体表现出从低部位向构造高部位运移的趋势,不整合面和有利砂体,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在自家海凸起地区主要以断层垂向输导为主,在阜北斜坡区主要以砂体侧向输导为主,滴南凸起地区则主要是靠不整合面主导油气远距离侧向运移。
研究区形成三类成藏模式:白家海凸起主体部位主要是混源充注,不整合、断层、砂体输导,泥岩侧向封堵,一砂一藏,定义为混源不整合-断裂-砂体输导成藏模式;阜北斜坡区主要是单源充注,砂体输导,上倾尖灭,超覆砂体成藏,为单源砂体侧向输导成藏模式;滴南凸起主要是油源总体上较单一,深大断裂沟通油源,底部砂砾岩侧向输导油气运移,局部构造发育或多期水进砂体尖灭点处成藏。由于各控制因素在各层位油气藏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所以各区域油气藏形成也各具特点。
本硕士论文系统搜集了测井、试油、录井资料及原油地化资料,并整理了有关研究区沉积构造和烃源岩评价研究成果,利用多项参数进行了油源对比综合分析,确定了研究区中上侏罗统油气的来源。以油气分布特征为基础,以研究区沉积构造环境为背景,利用原油的物性、地球化学特征参数多角度分析油气疏导体系,确定油气运移方向。在结合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研究区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总结了油气分布规律,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奠定基础。
研究区主要被北东向展布的四条近平行的断裂带切割:即沿阜16-阜4-沙西断裂的断裂带、东道海子北断裂带、沿彩47-彩36-彩参2-彩10-彩8-彩24井的白家海凸起南断裂带、滴水泉断裂。中上侏罗统从下到上主要发育有头屯河组、齐古组及白垩系,主要发育曲流河及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对本区油气有主要贡献的烃源岩为二叠系和侏罗系泥岩。二叠系烃源岩较有利的生油凹陷为东道海子凹陷和阜康凹陷。东道海子凹陷平地泉组烃源岩于中侏罗世开始进入生烃门限,到了早白垩世大量生烃;阜康凹陷二叠系烃源岩在中侏罗世达到生烃高峰。中下侏罗统烃源岩最大的沉积中心在阜康凹陷,往白家海凸起有一定程度的减薄。东道海子凹陷于早白垩世进入低成熟阶段,古进纪进入生烃高峰期;阜康凹陷下侏罗统烃源岩于早白垩世进入生烃门限,大量生烃在晚白垩世。纵向上,油气主要分布于头屯河组二段的三角洲平原的天然堤、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少量出油井分布在白家海凸起发育的曲流河河道砂体中;平面上,油层主要集中在白家海凸起及滴南凸起地区,阜北斜坡区有零星分布。气层主要见于滴南凸起及白家海凸起地区。
中上侏罗统原油可分为三类:A类主要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分布于白家海凸起及滴南凸起-带,以彩44井、42井及彩31井区、五彩湾凹陷彩46井区为代表;B类主要来源于侏罗系烃源岩,集中在白家海凸起彩36、彩45、彩401井区和阜北斜坡阜7、阜16、阜11井区;C类主要是二叠系烃源岩和侏罗系烃源岩的混源,分布在白家海凸起彩45、彩43、彩501井区。滴南凸起地区分布的少量腐泥型天然气主要来源与二叠系烃源岩,以滴西12井和滴西9井为例;滴南凸起和自家海凸起分布的腐殖型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石炭系烃源岩,以彩501、彩43、滴西13、滴201为例。油气总体表现出从低部位向构造高部位运移的趋势,不整合面和有利砂体,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在自家海凸起地区主要以断层垂向输导为主,在阜北斜坡区主要以砂体侧向输导为主,滴南凸起地区则主要是靠不整合面主导油气远距离侧向运移。
研究区形成三类成藏模式:白家海凸起主体部位主要是混源充注,不整合、断层、砂体输导,泥岩侧向封堵,一砂一藏,定义为混源不整合-断裂-砂体输导成藏模式;阜北斜坡区主要是单源充注,砂体输导,上倾尖灭,超覆砂体成藏,为单源砂体侧向输导成藏模式;滴南凸起主要是油源总体上较单一,深大断裂沟通油源,底部砂砾岩侧向输导油气运移,局部构造发育或多期水进砂体尖灭点处成藏。由于各控制因素在各层位油气藏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所以各区域油气藏形成也各具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