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点苍山是大理冰期的命名地,有确切的末次冰期冰川发育。本文对点苍山冰川地貌特征、典型的冰碛物石英砂扫描电镜特征、粒度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点苍山冰川地貌特征和冰碛物特征进行研究,以求为解决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提供参考。对玉局峰北坡冰碛物进行ESR测年,对点苍山末次冰期冰川发育与气候和构造运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该区域MIS3b阶段冰进进行了探讨。对点苍山冰川侵蚀地貌类型和冰川堆积地貌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平坦指数F=a/2c和长宽比对部分保存较好的冰斗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计算。点苍山典型冰斗的平坦指数介于1.60-3.47,平均为2.10,长宽比为0.82-2.94,平均为1.43。对点苍山冰碛物石英砂扫描电镜形态特征分析,获得其石英砂形态特征及其频率,并在冰川成因标志性特征的频率上取得了新的认识。在形态上,石英砂颗粒以次棱角-尖棱角状颗粒为主,边缘多为次棱脊状,表面起伏度高。机械作用特征主要有贝壳状断口、机械V形坑、平行解理面、擦痕和平行擦痕、粘附碎片、裂隙等。在石英砂颗粒表面与冰川作用密切相关的擦痕的频率为8%-32%,多为平行擦痕;粘附碎片的频率为16%-40%;裂隙的频率为12%-32%。对点苍山冰碛物细粒组分进行粒度分析,获得海洋性冰斗冰川和悬冰川典型的冰碛物粒度组成和粒度曲线。其粒度组成主要为极细砂、极粗粉砂、粗粉砂。粒度曲线呈多峰式,为一个主峰和两个不明显的小峰,主峰出现在4~5φ,为极粗粉砂。在4~5φ出现的峰值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冰川机械磨蚀作用产物,可以为判别未知沉积物成因环境提供参考。冰碛物粒度参数用图解法求得,平均粒径Mz介于4.414~4.689φ,属于极粗粉砂。标准偏差σ介于1.150~1.411,分选程度差。偏度Ski均为正偏,代表细颗粒偏多,范围介于0.055~0.257,偏度不大。峰度Kg介于0.996~1.149之间,为常峰态分布。玉局峰北坡冰碛垄ESR测年结果分别为38ka(±10-15%)、10ka(±10-15%)、8ka(±10-15%)。该处存在MIS3b阶段、末次冰盛期MIS2阶段和全新世早期冰川作用遗迹,冰川规模最大的时期出现在MIS3b阶段,此后冰川规模逐渐减小,雪线逐渐升高。主要因为MIS3b阶段气候相对冷湿,有利于冰川作用的发育。点苍山末次冰期冰川发育是该区域在共和运动(0.15Ma)以来山地抬升和末次冰期气候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其中冰期气候所占影响可能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