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磷脂囊泡的生成运用影像分析、负染电镜(NS-TEM)、动态光散色(DLS)、原子力显微镜(AFM)方法研究蛋黄卵磷脂囊泡,囊泡平均粒径大小约为200 nm。考察了卵磷脂囊泡受卵磷脂浓度、超声、盐、pH、乙醇及氨基酸的影响。卵磷脂囊泡粒径随卵磷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超声后囊泡粒径减小;加入盐后,更易生成囊泡,但当盐的浓度达到0.04 mol/L时,卵磷脂囊泡被破坏;pH对卵磷脂囊泡影响较小;乙醇对囊泡具有破坏作用;囊泡体系中加入乙醇后,低浓度囊泡被破坏,高浓度囊泡的粒径分布较窄;氨基酸的加入使卵磷脂囊泡的粒径增大。运用流变学的方法,研究了磷脂囊泡的粘度、粘弹性等性质。磷脂囊泡体系是牛顿流体,粘弹性很小,但在低频区仍具有一定的线性粘弹性。2. Span 80/PEG 400/H2O非离子囊泡的生成对Span 80/PEG 400/H2O这种高稳定性的非离子囊泡的性质进行系统研究。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其形貌,动态光散色获得其粒径大小。考察了PEG 400含量、水含量、pH及氨基酸对非离子囊泡的影响。体系吸光度随溶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大。由于Span 80与PEG 400的缠绕结构,可使得非离子囊泡呈现荧光,并且其荧光强度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PEG 400浓度的增加,囊泡的粒径先缓慢下降,而后急剧减小。随水含量的增大,囊泡的数量在不断减小。pH在5—7范围内,随pH的增大,囊泡的数量也不断减少。囊泡溶液中加入氨基酸后,转变为囊泡与微球的共存体。运用流变学的方法,研究Span 80/ PEG 400/ H2O非离子囊泡的粘度、粘弹性等性质,考虑了水含量、PEG 400含量、盐浓度及氨基酸对囊泡粘度和粘弹性的影响性。囊泡溶液为牛顿流体。随水含量增大,非离子囊泡体系的粘度逐渐减小。NaCl的加入,使得囊泡溶液粘度先下降后上升。随PEG 400含量增加,囊泡的粘度逐渐增大。氨基酸的加入,体系的粘度略有增大。粘弹性很小,但在低频区仍具有一定的线性粘弹性。3.非离子囊泡及磷脂囊泡的融合行为研究在正常实验条件下,通过影像分析技术直接观察并记录下Span 80/ PEG 400/ H2O非离子囊泡及磷脂囊泡的动态融合过程。实验结果发现,磷脂囊泡比非离子囊泡的融合速度快,Span 80/PEG 400/H2O非离子囊泡的膜融合过程约为2 min,而磷脂囊泡的膜融合过程在一分钟内即可结束。提出了囊泡经历了膜的靠近、接触、半融合、孔形成、孔扩大等过程的膜融合的机理。计算了囊泡在融合过程中的平均表面积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