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的转型时期,在问题和矛盾丛生的社会现实下,原有的社会整合方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进。清末民国时期,杭州社会存在的城市弱势群体问题在杭州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得较为突出,给当时的地方政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给社会的正常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危害。而官方治理力量的相对弱小,致使这一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亟须地方力量的参与。同善堂作为清末民初杭州地方官商合办的慈善福利救济机构,专为救助那些城市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而设,其存在和发展演变既符合当时杭州社会转型的需要,也是当时社会整合方式发生转变的具体体现。 1896年杭州开埠后,历经几十年发展演变的杭州同善堂,先后采用了不同的管理制度,经历了由董事负责制到委员制的演变过程,其组织结构在不断的改组演变过程中趋于成熟,日臻完善,开始践行新式的慈善理念和新型的管理体制,实行民主的管理方式和严格的制度管理模式。作为官商合办的慈善福利机构,同善堂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没有充足的经费来源,经费问题一直是困扰该组织的首要问题。但同善堂仍然通过自身努力,多种渠道筹集尽可能多的运作资金,开展既定的慈善救助活动。 处于近代杭州社会转型时期的同善堂,针对城市社会中存在的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问题,采取“收养”、“施医施药、“思想教化”、“抚育”、“给领”、“埋葬”等措施对杭州社会城市贫苦民众进行救助。 同善堂作为清末民初杭州社会大坐标系中的一个慈善救济机构,无论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还是其救济业务的顺利开展都与普通的下层民众、其他社会团体以及地方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