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以及城乡户籍制度逐步“松绑”,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环境与就业选择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农户不仅可以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实现“自我雇佣”,还可以转移到众多的非农就业岗位。在非农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形成了农业与非农活动的分流,稀释了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数量,使得一定时期内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数量的绝对下降、质量的相对“弱质化”,引发了舆论对于农业生产安全、尤其是粮食生产安全的担忧。作为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要保证粮食的自给率,“将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实现立足国内有效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本研究是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从非农就业、粮食生产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以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NELM)为理论支撑,在综合研究国内外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分析非农就业对于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农户粮食生产三个方面的具体影响: 第一方面是研究对于粮食生产产出的影响,具体而言通过构建一个联立方程模型,以微观农户视角系统考察非农就业对于粮食产量、播种面积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从宏观市级面板数据更全面分析非农就业对于粮食产出的作用力度与方向。研究发现非农就业对于农户粮食产出数量与播种面积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非农就业与两者存在“一致性”,黑龙江地区粮食生产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然后,利用“一步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样本中参与非农就业农户和纯农户生产的技术效率,并且在分析中考虑到了土地规模、非农就业地点等的异质性,从而厘清非农就业对于技术效率的作用机理。研究的结论发现,非农就业、土地规模均正向影响粮食的技术效率,进一步的讨论表明,从两者的异质性角度出发,户主参与非农活动、异地的非农就业与壮年劳动力进行非农就业分别相较于其对照组呈现更低的技术效率水平。这表明粮食主产区农户的粮食生产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且应该重视研究中的异质性。 第二方面是研究对于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通过构建似不相关回归模型,考察非农就业对于粮食内部种植结构的影响,并且在研究中考虑到非农就业地点的异质性、土地规模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对于粮食内部种植结构来说,农户的本地非农就业和异地非农就业均加大了玉米的种植面积,且异地非农就业的增长对于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具有更强的影响力;结合农户的耕地规模来看,对于耕地规模较大的农户来讲,异地非农就业促使农户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上升。然后,利用似不相关双变量Probit模型估计对于粮食外部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户的非农就业促使家庭加大粮食作物的耕种面积,减少或者维持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最后,结合Ordered Probit和Ordered Logit模型研究农户的非农就业对于农作物总体种植种类的影响。在实证分析中将农作物种类逐渐增加定义为多样化趋势,将农作物种植逐渐减少定义为单一化趋势,研究发现非农就业促使农户的种植结构安排趋向单一化的趋势。 第三方面研究非农就业对于农户收入的影响,具体来看首先通过内生转换回归模型研究非农就业对于农户种植业收入的影响,并且进一步分析其处理效应,研究结论表明非农就业可以有效提升农户种植业收入。然后,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与Heckman两阶段模型,探讨非农就业如何影响农户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收入,研究结论发现非农就业会提高粮食作物的收入,但是会降低经济作物的收入。最后,采用半对数回归模型,结合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发现非农就业促使农户纯收入的上升,并且进一步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印证伴随着农户收入分位的提高,非农就业总体上对于农户收入的增加起到推动作用。 基于以上三个大方面的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从而为促进非农就业健康有序开展、保障国家粮食生产稳步提升以及提高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户的收入提供系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