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腹膜透析中心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生存质量、营养状态、透析充分性、生存预后等状况,研究代谢综合征(MS)在腹膜透析人群中的特征,分析MS对腹膜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行腹透治疗并且持续时间≥6月的非糖尿病患者。按照稳定透析3月时是否诊断MS,分为MS组和非MS组,使用修改后的NCEP ATP III,2001诊断标准定义MS:(1)空腹血糖≥6.1mmol/L;(2)TG≥1.7mmol/L;(3)男性HDL-C<1mmol/L或女性<1.3mmol/L(4)BP≥130/85mmHg或者长期服用降压药治疗。(5)体重指数BMI≥25kg/m2。使用KDQOL-SF生存质量研究量表计分,其中包括肾病透析相关生存质量(KDTA)和SF-36(health survey short form-36items,SF-36)两部分;改良定量主观整体评估(MQSGA)评判营养功能指标;彩超评估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脏功能;测空腹血清IFN-γ、IL-10、IL-6、TNF-α、hs-CRP;记录和测定患者生化、电解质、Kt/V、腹膜转运功能等临床数据。采用横断面对比研究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营养状况、微炎症、腹膜转运功能等之间的差异性,分析MS对腹膜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2.选取2007年0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腹膜透析中心选择腹透并定期随访的患者108名,共规律随访4年,随访终点事件为死亡或切换为血液透析。代谢综合征的定义同前,以开始稳定透析时是否存在代谢综合征将患者分为MS组与非MS组。采用非参数乘积限估计法(Kaplan-Meier)计算两组生存率,并用时序检验(Log-rank)对同类因素生存率进行显著性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拟合分析及相对危险度(RR)的比较。3.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MS及非MS两组患者KDTA评分分别为:58.8±10.2VS53.3±10.4,p=0.01;SF-36为53.3±10.5VS47.5.3±12.4,p<0.01。(2)两组患者在BMI、TG、HDL-c、空腹血糖、药物使用等方面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而年龄、性别、血压、血细胞比容、血清尿酸水平、血钙、磷、iPTH等方面无明显差异。(3)两组营养指标(MQSGA、白蛋白和血红蛋白等)具有差异性,其中以MQSGA差异性最高。且与KDTA和SF-36总分呈显著相关。(4) MS与非MS组两组患者颈总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LVPW、LVD、Tei指数等方面具有差异性,MS组多项指标显著高于非MS组;颈动脉硬化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MS的OR值为4.573,P=0.048。(5) MS与非MS组两组患者微炎症指标中IL-6与hs-CRP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IL-6差异性最为显著。(6) MS与非MS组腹膜转运类型组成比无差异。(7)非MS组患者总Kt/V:1.72±0.33; MS组患者1.67±0.36,两者无明显差异。(8) MS组与非MS组患者的rGFR,分别为:MS组3.63±1.48;非MS组2.37±1.45,两者明显差异(t=2.516,p=0.018)。(9) KDTA的多因素回归分析示MS、MQSGA、IL-6是独立影响因素。(10) SF-36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S、rGFR、年龄是独立影响因素。2.(1)108例患者开始稳定透析时,44例患者存在MS,发病率为40.7%。所有患者平均年龄56.2±16.7岁。其中男性受试者64例。在4年随访期间,38名患者死亡,108例患者总体生存时间36.5±16.4月。(2)利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两组患者累积生存率。非MS组的累积生存率为76.9%,MS为46.5%,经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卡方值=13.647,P=0.001。(3)校正混杂因素后经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示MS组患者死亡风险明显增加:RR=2.336,P=0.013,且独立于低白蛋白水平、高龄、高CRP等因素。结论:1.MS在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心血管功能、微炎症水平、残余肾功能等多个方面均有影响,是患者生存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2.MS在腹膜透析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