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多见于创伤性损伤、外科手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是世界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尽管VTE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但相应的预防和治疗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仍然是当今研究和辩论的主题。传统的实验室凝血检查(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s,CCTs)仅能反应凝血级联反应的一部分,无法反应凝血过程的全貌,对于VTE的预测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通过机械振动的方式检测全血的粘弹性属性,能较全面地反映患者的凝血状态。TEG预测VTE发生的价值在不同研究中差异较大,因而还需进一步讨论。AUTAR量表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血栓风险评估量表,操作简单且相对“零成本”。迄今为止,与之有关的研究仍较少,将其与实验室检测联合应用或许能更早、更准地发现血栓,从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目的调查我院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凝血状态变化及VTE实际发生率;探讨TEG、CCTs、AUTAR量表在预测VTE中的能力及相关性和一致性;探讨TEG、CCTs与AUTAR量表联合应用在预测VTE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择期行骨科大手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入院时进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测排除已有血栓者,结果阴性者抽血进行TEG和CCTs检测,同时用AUTAR量表进行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术后第1天和第3天再次抽血进行TEG检测并再次用AUTAR量表评估血栓风险。采用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预测值、区分度、校准度、净重新分类指数、Kappa值、相关系数等指标来综合评价三者的应用价值。数据处理及分析使用的是SPSS25.0及Med Calc,检验水准为0.05。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35名择期行骨科大手术患者,其中有12名患者出现了血栓。围手术期DVT和PE的实际总发生率分别为4.68%(11/235)、0.43%(1/235)。术后血液凝固性较术前是增加的,TEG参数R和K呈下降趋势,MA、α-angle、CI呈上升趋势,仅参数R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预测VTE的准确度从高到低依次为TEG(0.46)、AUTAR量表(0.43)、CCTs(0.09)。三者的阴性预测值均较高,从高到低依次为TEG(98.6%)、AUTAR量表(97.4%)、CCTs(96.7%)。三者的区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AUTAR量表(0.77)、CCTs(0.69)、TEG(0.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的校准度从高到底依次为TEG(0.349)、AUTAR量表(0.296)、CCTs(0.012)。CCTs基础上加入TEG后,预测血栓事件发生的准确度提高了28.44%,在CCTs基础上加入AUTAR量表后,预测血栓事件发生的准确度提高了38.23%。在TEG的基础上加入AUTAR量表后,预测血栓事件发生的能力提高了1.46%。参数R与APTT成较弱的正相关(r=0.195,p=0.003),与DD成较弱的负相关(r=-0.21,p=0.0011),参数K与Fib(r=-0.279,p<0.0001)和PLT(r=-0.282,p<0.0001)成较弱的负相关,参数α-Angle与Fib(r=0.23,p=0.0004)和PLT(r=0.18,p=0.0048)成较弱的正相关,参数MA与Fib(r=0.32,p<0.0001)和PLT(r=0.37,p<0.0001)成较弱的正相关。此外,TEG各参数与CCT参数间的一致性较差。结论骨科大手术后血液凝固性增强,TEG参数中R时间是早期识别高凝状态和预测血栓事件最敏感的指标;在预测VTE方面,TEG优于CCTs,TEG和CCTs参数间存在着弱相关,两者一致性较差;CCTs、TEG和AUTAR量表联合应用可提高预测VTE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