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积极参与到越来越多的国际事务和国际活动中。口译作为国际交流活动的桥梁,近年来需求量不断上升。口译是指以口头形式把讲话者表达的意思用另一种目标语传达出去。在口译的过程中,通过口译员对语言文化的认知使得不同语言的双方或多方之间进行有效的交际沟通。国内外许多学者以及口译工作者从多个领域和不同角度对口译和口译教学进行了研究。口译的交际能否成功不仅依赖于口译人员的语言能力,还取决于口译人员心理素质、文化差异分析能力和口译技能等。特别是会议口译的场合,气氛比较紧张,而且大部分传译内容以演讲的形式呈现,这就要求口译人员从某种程度上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分析能力、情绪掌控能力和公众演讲能力。由此看来,在口译训练过程中,进行公众演讲能力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作者针对口译教学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个口译教学模式——即在语言认知和心理学基础上的主题演讲训练法。目的为提升口译人员的表达技能和演讲技能,使口译人员通过演讲技能的提高,更能展现演讲者的风格和思想情感。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由引言、四章正文以及结论组成。引言部分介绍了公众演讲能力、会议口译的特点和分类以及公众演讲能力与会议口译的联系,进而表明本文的研究意义:以语言认知分析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在口译教学过程中进行主题演讲训练,从而提升口译人员的口译运用能力。第一章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对释意理论、认知处理和语言学逐一进行了介绍,并就其特点及其应用与不足做了评论。另外,本文还对目前国内的学者鲍刚、刘和平等人提出的观点进行了探讨。第二章是语言认知分析及其在会议口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训练策略。本章第一节对会议口译中对语言能力的要求进行了论述,一名优秀的口译人员要具备对语言的言语形态和逻辑结构的分析能力。从而引出下面对语言认知分析能力及其训练策略的论述。第三章是对会议口译中心理素质要求及其训练策略进行了分析。进而引出情绪掌控是口译训练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第四章论述了会议口译中的表达能力及训练策略。口译员的表达力或者说公众演讲能力不仅是口译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对口译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论述,结论部分指出,公众演讲和会议口译属于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但公众演讲能力的训练不仅促进口译技能的提高,同时对口译过程的语言认知分析能力和情绪掌控有着重要的意义。口译交际的目的并非仅仅是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语言符号的简单转换,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因此,可以这样说,翻译的对象不应该是语言,而是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口译员公众演讲能力的训练,更能深入全面的表达出讲话人的思想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