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兔”事件是发生在中国网络社交媒体上的一次集体性骚扰举报事件。整个“米兔”事件始于2018年1月罗茜茜举报陈小武一案。这是中国社会第一次在公开的网络空间内如此大规模地对性骚扰问题进行揭露和讨论。本文着眼于发生在中国网络上的“米兔”性骚扰举报事件,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扎根理论等研究方法,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米兔”事件在中国的国情下独特的传播动因和传播方式,解读“米兔”事件得以引发广泛参与和关注的原因以及这种传播模式存在的隐患,最后结合研究结果,从网民个人、政府、社会机构和媒体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和参考。研究发现,“米兔”事件以个案的发展和突破为主要表现形式,先前个案的榜样作用是后续举报者参与进来的重要动因,整个网络空间的“米兔”事件以讨论典型个案为开端,最终也以个案化慢慢消退。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有部分意见领袖的加入,但整个事件过程中并没有实际上的领导者,举报者之间也没有共同的行动纲领和约定,他们的诉求绝大部分也仅针对个案的解决和自身耻辱感的消除,这导致“米兔”事件无法被预测也无法形成统一的行动目标和诉求。同时,这种在社交媒体主动揭露隐私的行为也让受害者们不得不面对来自网络的二次伤害,而法律的不完善也使得被举报者只能受到道德上的谴责和处罚,这也导致了“米兔”事件遭受到质疑和批评。因此,要推进社会的反性骚扰法律和制度的确立,不仅需要受害者站出来说“我也是”的勇气,更需要政府的立法执法部门的切实行动和媒体的主动加入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