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溶液燃烧合成固体氚增殖材料的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m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决人类社会的能源问题,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可控核聚变的研究,提出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 ITER)计划。氚增殖剂是核聚变堆的重要功能材料,它能向等离子中源源不断输入燃料氚,以实现氘氚聚变反应的自持。Li2TiO3和 Li4SiO4是目前公认最有应用前景的固体氚增殖剂,具有良好的氚释放性能、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和化学惰性。目前Li2TiO3和 Li4SiO4粉末的合成方法多采用高温固相法。针对高温固相法存在工艺周期长、制备的粉末晶粒粗大等缺点,本文开展微波-溶液燃烧合成 Li2TiO3和Li4SiO4粉末的研究,并对合成过程和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使用增材制造技术制备了氚增殖剂陶瓷小球,并对陶瓷的离子导电率和辐照行为进行了研究。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喷射燃烧模式具有类似火山喷发的特点,反应持续、产物分散性好、过程易控制。利用喷射燃烧模式合成的Li2TiO3粉末具有较高的纯度、较小的晶粒,并能够在800?C烧结为致密的陶瓷。⑵以尿素为燃料时,观察到了微波加热引起的非热效应。即微波可诱发传统加热方式下不能反生的溶液燃烧合成反应,一步合成了Li2TiO3粉末。同时,产物的晶粒细小圆整,粒径均匀。⑶微波加热具有与传统加热方式不同的特点。前驱体溶液中离子浓度和微波功率是微波-溶液燃烧合成的两大关键参数,对点燃时间、燃烧模式和产物物相有着较大影响。当前驱体溶液中金属离子浓度为0.375 mol/L时,能够合成纯度高、结晶性好的Li2TiO3粉末。在较低的微波功率下(700 W),Li4SiO4晶粒长大明显。随着微波功率增大,晶粒尺寸减小。⑷采用微波-溶液燃烧技术一步合成了Li2TiO3-Li4SiO4复合粉末。复合粉末的分散性优于单一相Li4SiO4粉末,颗粒粒径小于1μm,晶粒粒径小于50 nm,纳米Li4SiO4均匀分布于Li2TiO3晶粒内。⑸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SLS)和冷等静压(Cold Isostatic Sintering, CIP)技术成功实现了氚增殖陶瓷小球的快速制备。以纳米级Li2TiO3粉末为原料时,采用SLS-CIP成形及850℃烧结后,制备的氚增殖陶瓷小球致密度可达90%,球径约为2 mm,球形度为1.13,抗压溃力可达36N。⑹Li2TiO3、Li2TiO3-Li4SiO4、Li4SiO4陶瓷的交流阻抗值依次减小。其中,Li2TiO3-Li4SiO4具有较小的晶粒和优于Li4SiO4的化学稳定性,且阻抗值小于Li2TiO3,因此相对于单相材料,Li2TiO3-Li4SiO4复合陶瓷可望作为一种新型固体氚增殖材料。⑺SRIM软件计算和辐照实验表明,Li2TiO3、Li4SiO4、Li2TiO3-Li4SiO4氚增殖材料经过100 keV Ar离子辐照后,结晶度下降,晶粒有所长大,同时Li2TiO3材料出现部分晶粒熔化的现象。由于 Li2TiO3-Li4SiO4复合陶瓷中分布着大量纳米颗粒,且辐照前后这些纳米颗粒分布没有变化,有助于提高材料的抗辐照性能。
其他文献
期刊
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简称HA)由于其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及骨传导性而广泛应用于生物材料。但由于其脆性大,与自然骨的力学性能不相匹配,从而大大限制了其承重
石油钻杆是用于传递动力、输送泥浆的主要工具。由于钻杆所遭受环境的复杂性,钻杆会产生腐蚀,裂纹等缺陷。为保证在井下的安全使用,钻杆不允许有超过标准的缺陷存在。本文对钻杆
壬基酚是一类新兴的、具有明显内分泌干扰效应和持久性生物毒性的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特别是自然水体中普遍存在。目前,对壬基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状况调查和生物毒性方面,而关于水环境中壬基酚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较少。本文调查了H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上覆水和沉积物中的壬基酚污染状况,采用选择性去除的方法研究了沉积物主要组分对壬基酚的吸附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方法制备的黑碳对壬基酚的吸附性能,以期为环境中壬
财务保障是抢险救灾活动后勤保障中的重要构成,关系到部队抢险救灾资源的有效利用及行动效果的提升.为此本文分析基于部队抢险救灾的军民融合式财务保障,构建顺应军民融合背
期刊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内涵就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全程、全面参与为基础,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1].TQM由美国著名专家菲根堡姆提出,最早应用于制造企业[2].20世纪90年代
与血液接触的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其血液相容性是最基本的问题,然而,这些长期与血液接触的医用金属材料其自身抗凝血性能却远未达到临床需求。白蛋白和聚乙二醇分子被应用于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