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际交往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日常生活,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人际交往还是一个人修养的综合体现,人际交往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衡量和评价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标准,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又是一个现代人所拥有的无形财富。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一种生存、竞争、获得、发展的必要手段。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总体状况比较良好,但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出现了一些困扰,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产生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作为实现中国梦主力军的大学生,他们的人际关系和谐程度以及个人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积极探索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对策和措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运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发、定性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充分借鉴社会心理学中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人际交往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进行了阐述。广义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和社会中同其有关的一切人或者集体之间的人际交往过程。狭义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指的则是在高校校园内同大学生有关的个人、群体之间发生的人际交往过程。其中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类型包括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人际交往类型、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人际交往类型、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人际交往类型。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则主要分为政治思想、情感、学习、娱乐交往四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大学生人际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领域、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是维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是产生大学生群体合力的关键。结合阐述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中由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组成的一般命题系统,分析了该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意义,主要是情感的互换是人际交往的动力、成功的经验是人际交往的助力、价值的判断是人际交往的导向、适时投入提升人际交往的新鲜度、对等互动巩固人际交往的稳定性、理性思维促进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从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入手,分析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存在的互利性和功利性、多样性和虚拟性、平等性和不平衡性、高期望性和不稳定性、迫切性和主观性、异性交往心理的强烈性等特点,不良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解,会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如:忽视情感报酬的虚荣心理、失败情景刺激的恐惧心理、价值判断错误的嫉妒心理、投入不合时宜的孤独心理、不对等付出的自私心理、非理性判断的自卑心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方面入手,进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动机引导、人际交往意识教育、人际交往价值教育、人际交往挫折教育、人际交往道德教育、人际交往艺术指导,以此使大学生们避免虚荣、克服恐惧、战胜嫉妒、走出孤独、放下自私、摆脱自卑的心理问题;除此之外,还应当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体素质,让大学生通过适度把握人际交往的节奏以及掌握心理调节的科学方法来直面人际交往中的挫折或者不良情绪;同时高校还应该营造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和谐环境,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交往氛围、组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多样的社会实践体验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人际交往以及锻炼的机会。健康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对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形成团结和谐的校园气氛,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升工作水平,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的有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