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盈余管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学术界实证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现代公司所有权和管理权高度分离,代理行为造成公司所有权人和管理当局信息严重不对称,并且基于管理当局经济人的理论假设,盈余管理现象一直普遍存在,其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和投资者利益的影响日益显著,使得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几十年经久不衰。九十年代初期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后,国内证券市场开始形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证券市场为上市公司融资获利、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计划经济烙印较深,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政策均不是很完善,所以证券市场上诸如信息披露不全、财务造假、恶意操纵市场等问题屡屡出现,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利益和整个市场持续健康的长久发展。基于这些情况,国内学术界对于我国资本市场上的盈余管理现象开始进行研究,并且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发展迅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作为上市公司进入证券市场最关键的一步,其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西方财务会计界对IPO盈余管理的研究比较多也比较成熟,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存在操纵盈余指标的行为,并且上市前和上市当年及以后盈余操纵程度有明显区别。国内研究IPO盈余管理的文献相对西方学术界来说数量偏少,但是为数不多的文献也对我国特殊资本市场上公司首发募股过程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各方面的分析研究。我国证券市场从具有计划经济特征的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相对西方国家比较特殊,政府影响比较深远。虽然自从保荐制实施以来,完全由政府选择控制上市公司的现象不再存在,公司首发募股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企业若要取得上市资格,各项财务指标必须达到证券监管部门的要求。而且目前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价格确定制度是询价制,参与新股发行询价的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利情况的分析主要还是来源于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的财务数据。基于以上情况,为了成功上市,提高新股发行价格,实现自身利益和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强烈的动机对盈利指标进行操纵,美化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尽量向外界特别是投资者传达一种信息:该公司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从而吸引大量投资达到融资获利的目的。而目前会计准则存在的一些缺陷和漏洞使得公司管理层可以将这种动机付诸于实践。会计准则的制定是针对所有行业所有公司的会计行为,比较笼统宽泛。但是资本市场环境复杂,企业经营方式繁多,会计准则不可能制定得面面俱到,而是对同一会计事项备选多种处理方式,这使得企业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原则上企业应该选择符合自身经营情况的处理方式,但是为了使自身利益和公司价值达到最大化,企业管理层也完全可能违规操作,选择可以达到目的的处理方式。IPO公司通过盈余管理粉饰财务报告,美化其盈利能力,这显然是违背了证监会批准拥有优良资产和持续盈利能力的公司上市的初衷,使得一些并不那么“优良”的公司在证券市场鱼目混珠,扰乱市场秩序,误导投资者决策,使市场资源不能优化配置,长期以往,将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是公司真实的盈利情况和经营业绩只有管理层最清楚,公司管理层和监管机构之间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那么为了审核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允性,监管机构需要一个拥有专业审核水平的独立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原则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保持严格的独立,以保证最后出具的审计报告的准确性。但是作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专业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收取相应的费用来涵盖审计过程中付出的成本,并且获得一定的利润。上市公司作为审计费用的支付方,不可避免地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这对事务所的审计独立性造成了很大障碍。上市公司管理层极有可能为了弥补其盈余管理行为对注册会计师造成的风险而提高审计费用,从而获取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另外,由于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这将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为了将审计风险尽量降低,会采取增加审计程序,延长审计时间等措施来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那么为了弥补这些额外审计成本的付出,注册会计师也会相应调整审计收费标准。本文基于这样一种情况,将选取合适的指标衡量盈余管理程度,并建立模型对盈余管理程度和审计费用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由于盈余管理行为受到行业因素的影响,所以本文以制造业公司为切入点,选取08、09年新上市的A股制造业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检验样本公司在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程度。本文选取的衡量指标是可操纵应计利润,回归模型是修正的Jones模型,并且在修正的Jones模型中加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再次修正以加强回归结果的准确性。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上市前两年盈余管理程度明显高于上市后两年,并且在上市次年出现大幅下降。在这个结果的前提下,本文引入公司IPO审计费用和上市后两年年报审计费用作为被解释变量,可操纵应计利润作为解释变量,加入资产规模,存货规模等控制变量建立模型,对可操纵应计利润也就是盈余管理程度与审计费用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回归检验。由于考虑到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一些特殊情况,本文将样本公司按照是否由“前十大”事务所审计分成“前十大”和“非前十大”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前十大”样本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而“非前十大”样本组公司两个要素之间并不存在相关性。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内容分成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阐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提出大致的研究框架。第二章,文献综述。本文基于国内外学术界对盈余管理和审计费用的相关研究,归纳了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特征的界定和概念定义,总结了基于不同行业不同时间IPO盈余管理的检验方法以及检验结果。然后归纳了国内外学术界对审计费用的定义以及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最后阐释了审计费用和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第三章,盈余管理和审计费用基础理论。本节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和IPO制度的变迁历史出发,基于我国证券市场实际情况,对制造业公司IPO过程的盈余管理内外动因和操纵手段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解释和分析。然后在我国特殊的审计市场基础上,分析审计收费市场现状和IPO审计收费的特点。最后对IPO盈余管理和审计费用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机理分析。第四章,IPO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相关性实证研究。本章从选择研究样本开始,对数据处理、模型选择、变量定义等实证准备阶段的问题作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样本公司IPO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及其盈余管理程度进行了研究,并且按照审计服务提供方的不同对样本公司进行分组对比研究,最后对各项实证所得结果及其原因进行解释分析。第五章,实证结论、本文不足及政策性建议。根据第四章的实证分析,对实证结果进行归纳性总结。并且针对具体结论,分别从IPO公司信息披露、审计市场收费调整、会计师事务所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而本文可能有的创新点如下:一、基于国内资本市场的具体情况和制造业公司的特征,本文在修正的Jones模型中加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再修正,以确保模型对绝大部分制造业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良好的解释性,提高了可操纵应计利润估计值的准确性。二、目前国内文献对审计费用和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并不多,而且基本上是研究年报审计费用和相应会计年度盈余管理行为的相关性,没有文献对IPO过程的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了样本公司IPO前两年和IPO当年及次年作为研究区间,对IPO这一特殊时段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和审计费用进行实证研究,弥补了目前国内盈余管理研究中的一点空白,为以后盈余管理领域的研究补充了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