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治疗冠心病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作用迅速,即刻成功率高。然而,某些患者并没有从中获益,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仍然较高,这可能与PCI术后心肌的微循环障碍以及缺血心肌的损伤密切相关。本研究希望能通过在PCI前予以一定的药物干预,从而改善心肌的微循环,减少缺血心肌的损伤,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研究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 TMZ)对PCI术前术后的校正的TIMI帧数(corrected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ame count , CTFC)、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 cTnI)、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和丙二醛(malonic dialdehyde, MDA)的变化,探讨TMZ对冠脉介入治疗后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4月期间择期行PCI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UA)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51-78(66±7)岁。采用同期平行对照和自身前后对照队列研究,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二组:TMZ组及对照组。TMZ组21例,对照组21例。TMZ组除接受常规治疗外,于术前3天开始给予TMZ口服,20mg,每天3次的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如抗栓、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等。观察并记录PCI术前后的CTFC的情况,并分别测定PCI术前、术后1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的cTnI、hs-CRP、MDA。结果1) TMZ组患者治疗后CTFC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2)两组PCI术前的cTnI水平无差别(p>0.05);两组在PCI术后6h、12h、24h时间点的cTnI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对照组升高幅度较TMZ组更高,于术后12h和24h两时间点显示出明显差异(p <0.05)。3)两组术后发生cTnI增高的患者例数均有增加,对照组较TMZ组稍多,但无统计学差异(p >0.05)。4)两组PCI术前的hs-CRP浓度无差别(p >0.05); PCI术后24h,两组hs-CRP水平较术前均升高,有统计学差异;虽TMZ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低,但无统计学差别(p >0.05)。5)二组PCI术后各时间点MDA较术前均升高,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 PCI术后12h,24h两时间点,对照组的MDA水平增加幅度较TMZ更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 <0.05),其中在PCI术后24h时差异最明显(p <0.01)。结论1) TMZ可减少PCI术后cTnI升高的水平及进一步降低PCI术后的CTFC帧数,提示其可减少缺血心肌损伤及可能具有促进心肌微循环改善的作用。2) TMZ可减少PCI术后MDA升高的幅度,提示其具有减少氧自由基对膜脂质的过氧化作用,从而减少缺血心肌细胞凋亡。3) PCI术前给予TMZ可能通过抑制自由基的生成及抗氧化的作用,减轻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缺血心肌的损伤,为PCI患者提供心脏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