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继的共犯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dagjc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犯是刑法中的“黑暗之章”、“绝望之章”,承继共犯是共犯中理论交错混杂的子领域。承继共犯不仅关涉共犯一般理论,与实行行为、构成要件等刑法基础理论也藕断丝连,更与分则个罪之不法结构紧密相关。承继共犯论的核心问题是后行为的评价,即该部分行为的定性及责任范围。本文旨在通过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妥当地回应这一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难题。全文分为五章,正文部分字数共计约164920字。第一章是对承继共犯实务的考察。本章择取了德国、日本及我国(包括台湾地区)的典型判例,宏观上呈现了实务观点的演变趋势、微观上分析了具体案件的裁判规则。整体上看,目前德、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实务中,全面肯定承继共犯的观点已然式微,各种中间性判例与彻底否定性判例形成鲜明对立;在我国大陆,全面肯定承继共犯的做法仍较为常见,但中间性、否定性判决也越来越多,且愈发有力。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因果共犯论得到了实务的广泛认可,因此承继共犯问题的解决必须在此背景下展开。实践中,不仅对后行为者责任范围存在分歧,对承继时间等构造问题、承继共犯类型也存在争议。第二章是对承继共犯时空构造、类型划分的论述,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后行为者介入的最后时点、承继共同正犯中共同实行必要性等构造判断及承继共犯的类型划分,是解决承继共犯核心问题的前置性课题。后行为者介入的最后时点,不能形式地以犯罪既遂为标准,也不宜抽象地以犯罪实质终了为标尺。只要先行为者的犯罪能够评价为正在实行,后行为者即可共谋参与,并建立共犯关系。承继共同正犯中,先、后行为人没有必要共同分担实施完成剩余行为,这是正犯实质化的必然归结。承继共犯属于无事前通谋共犯的子类型,其特殊性表现为,后行者介入前先行为已经造成一定结果或状态。依照参与类型,承继共犯可分为承继共同正犯与承继帮助犯,不可能存在承继教唆犯。以个罪行为结构的单复数为基准,单行为犯与复行为犯中均可能存在承继共犯,只不过在复行为犯的场合,更具典型性。承继共犯以“一罪性关系”为前提,且先、后相续的行为只能发生于“同一机会”中。因此,单纯一罪和包括一罪中通常存在承继共犯问题,但在牵连犯中没有讨论承继共犯的必要和价值。第三章是承继共同正犯的学说梳理和评析。行为支配说、因果共犯论均不能妥当地说明共同正犯“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实质根据。共同正犯既有正犯性又有共犯性,其处罚根据是以主观意思疏通、客观共同实行为内容的行为相互性归属。完全犯罪共同说、行为共同说难以充分说明共同正犯的本质,特别是在结论合理性、与我国立法兼容性方面说服力不足。部分犯罪共同说既可以回避处罚不周延的问题,也与我国否定过失共犯的立法规定相契合,并且“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的标准符合共同正犯的本质。在正犯与共犯的界分上,正犯实质化的方向值得肯定,但实质化的程度须根据我国刑法加以确定。根据部分犯罪共同说,在正犯实质化背景下,成立共同正犯以行为人意思联络、共同实行为必要,但不必现实地实施实行行为。关于承继共同正犯,理论上存在全面肯定说、诸种中间说及彻底否定说的对立。全面肯定说采取的“单纯一罪不可分割性”、“共犯成立上的一体性、处罚上的个别性”等依据,并不可靠。但是,实行行为不可分割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彻底否定说以行为共同说、因果共犯论和否定事后故意为论据,但本说容易造成罪刑失衡乃至处罚漏洞,且说理也未必充分。不过,本说以因果性为标准确定承继者的责任范围,符合责任主义。“先行为效果持续说”与因果共犯论具有整合性;“区分单行为犯与复行为犯”、“区分行为性质与责任范围”的学说,在方法论上值得借鉴。新近提出的“不作为犯说”等否定论,对承继共犯现象之处理并不周延,说理仍欠充分。应当综合“效果持续说”与“因果缓和说”,在与因果共犯论兼容的框架下,对意思联络、效果持续作功能化理解。承继共同正犯中,先、后行为人的主观意思联络及客观的“先行为效果持续”具有“粘合”先、后行为的机能。换言之,后行为者明知先行为者正在遂行其犯罪仍参与共同实施,具有使后行为者继受先行为构成要件评价的作用。承继共同正犯所承继的对象,既非先行为及其结果,也不是某种状态、效果,而是先行为者犯罪的构成要件之评价。但是,结果加重犯之加重结果、结合犯的前罪之评价不能被承继,因为二者具有相对独立性。与之不同,数额等量刑规则可以被承继,原因在于量刑规则没有超越同一构成要件的评价。第四章是承继帮助犯的学说梳理和评析。责任共犯论、违法共犯论不能合理地解明帮助犯的处罚依据;纯粹惹起说割裂了共犯不法与正犯不法间的关联性,修正惹起说忽视了共犯不法的独立性。混合惹起说从共犯与正犯的双重不法出发,合理地划定了共犯处罚范围,并且能够妥当解决未遂的教唆等问题。以混合惹起说为基础,帮助犯的成立从属于正犯之实行。帮助犯独立性说、二重性说既无理论说服力,又是对我国刑法规定的错误解读,其结局是不当扩张帮助犯的处罚范围。帮助犯的因果性要件是促进正犯实行及其结果,因此在正犯实行的任何阶段,均可以成立帮助犯。承继帮助犯的承继对象也是先行正犯的犯罪之构成要件评价,但与承继共同正犯适用不同的原理。因为承继帮助犯通过将自己的协助行为与先行的正犯行为相连接,促进了该罪不法的实现。立足于结果促进说,承继的帮助犯只能对其促进实现的构成要件承担责任。因此,在结果加重犯、结合犯的场合,承继帮助者同样不对先行为者独立实现的加重构成、前罪承担责任,但是量刑规则适用于承继帮助犯。第五章回归我国刑法语境,解决承继共犯的归责问题。第三章、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承继共同正犯和承继帮助犯行为性质评价、责任范围的一般性理论,而未能兼顾我国刑法规定,特别是共犯参与体系和分则个罪的不法结构。对我国刑法采取的分工与作用相结合的共犯分类方法,虽有多种解释空间,但考虑到单一正犯体系的缺陷,应尽可能将其解释为区分制。实务和理论通说将实行犯区分为主要实行犯和次要实行犯,前者属于主犯、后者与帮助犯一并归属于从犯。理解我国共犯参与体系时,必须兼顾这一事实。因此,在肯定正犯实质化具有方向合理性的同时,应以我国立法规定、司法实际及通说为背景,缓和实质化的程度。据此,本文提倡“半实质化”正犯概念。即,对实行行为重要部分之实现起重要作用者,成立主要实行犯;对实行行为重要部分之实现起次要作用、对实行行为次要部分之实现起重要、次要作用者,均成立次要的实行犯;辅助或促进实行行为及其结果的,成立帮助犯。次要实行犯与帮助犯均属于从犯,其处罚轻重应根据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个别判断。在中国特色的共犯参与体系下,后行为者分担先行者犯罪实行行为的,既可能成立主要的承继正犯,也可能成立次要的承继正犯,具体认定因个罪的不法结构而异;促进先行者犯罪遂行的,只能成立承继帮助犯。当然,不能排除后行为人在与先行者成立共犯的同时,就其共谋参与后的行为独立构成其他犯罪,形成想象竞合关系。在上述前提下,本文依照个罪不法结构、兼顾事实与规范、运用体系性解释的方法,具体分析了故意伤害罪、非法拘禁罪、绑架罪、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中的承继共犯行为性质以及责任范围。
其他文献
学位
认知心理学认为,完整的认知包括认知输入、认知加工和认知输出三个环节。以此观点为基础,余文森教授提出了与三个环节对应的"读思达"教学法。该教学法能让学生明确"写什么"、"怎么写",并帮助下笔困难的学生"写下来",可普遍运用在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中。
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如何引入开放式教学,从设计开放性驱动任务、引导学生自我设问、展示不同问题解决方法、设计开放性教学评价等方面,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作出论述,为科学而系统地提升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提供参考依据。
近年来,中国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服务贸易实现快速发展,正日益成为对外贸易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的新引擎。然而,在此背景下,服务贸易仍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短板,中国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水平落后,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服务贸易总体逆差状态仍未改变。而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各国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基于此,“十三五”以来,我国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着力营造良好体制环境。2016年,国务院在上
声源分离任务是音频领域相对古老的任务之一,最初提出时,被赋予“鸡尾酒会问题”这个优雅的名字。该问题最初旨在解决复杂场景下人声分离的问题,后随着问题复杂程度提升以及应用场景的发展与变化,逐渐被分为人声分离、人声与背景声分离以及音乐源分离等分支任务。早期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多试图从硬件方面考虑,例如设置麦克风阵列来增加声音通道数,然后利用信号处理的相关方法进行处理,分离出不同的人声。后随着神经网络以及深度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着实提高学校武术教育的改革成效,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三种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思想进行法理辨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新时代武术教育改革的路径。研究认为:当前三种典型的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思想主要围绕“套路”与“对抗”两个基本点展开,但在“打练结合”与“打练分离”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却并没有将两者融为一个教学整体。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立足单势、打练结合、
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以教学改革为指导,阐述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达成度指标,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培养理念,通过理论教学、课程案例、工程实践以及持续改进等改革措施,达到了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以此为新形势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建设提供借鉴。
期刊
小船渡河的最值问题是典型的基于真实情境的案例之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要从“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转变,要开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视角重新定位小船渡河的最值问题的育人功能并提供教学案例,以供参考。
以陆生来源有机物为原料制备了模拟氯、氯胺消毒饮用水,系统研究了煮沸对6大类46种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 DBPs)的去除规律.结果显示,相比氯消毒,氯胺消毒可有效减少三卤甲烷(THMs)、卤乙酸(HAAs)、卤乙醛(HALs)、卤代硝基甲烷(HNMs)、卤乙腈(HANs)等DBPs的生成,但会提高碘代DBPs (I-DBPs)、卤乙酰胺(HAcAms)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