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东盆地位于华夏板块西南缘、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汇地带,其沉积演化、岩浆活动、构造特征等记录了华南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的基本信息。本文通过对粤东盆地新丰大席镇、紫金黄村和揭西灰寨镇地区晚三叠世—侏罗纪地层野外地质调查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从而揭示粤东盆地沉积和沉积物源特征,进而探讨其构造背景。新丰大席镇地区的早侏罗世蓝塘群由下向上分为三个亚群。下亚群由下向上显示出泥质碎屑到中细粒砂岩的趋势,而多种沉积相组合构成了从浅海或前三角洲沉积体系向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变化的特征;中亚群以砂、泥互层为特征,其岩性、沉积构造及其反映的沉积相组合构成前三角洲到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上亚群发育前三角洲到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该群锆石U-Pb测年显示最年轻的年龄是186±3.2Ma,最老沉积年龄约为186 Ma;其上覆地层样品碎屑锆石最年轻的年龄分别是169.3±2.5Ma和169.4±1.5Ma,该地层最老沉积年龄约为169 Ma,属于中侏罗世,且主要为陆相沉积。粤东盆地大席镇、黄村和灰寨侏罗纪地层的碎屑锆石年龄组特征是:早侏罗世220 Ma-337 Ma、373 Ma-451 Ma、800 Ma、1800 Ma;中侏罗世212 Ma-254Ma、371 Ma-435 Ma和1740 Ma-1897 Ma,晚古生代年龄组较为缺乏。物源分析表明:粤东盆地研究区早侏罗世物源主要来自扬子板块西南缘、海南岛地及分布较广的加里东期与印支期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区;盆地中侏罗世物源主要来自粤东盆地东北方向福建省东北部与浙江省西南部、东部可能存在的隆起区及分布较广的印支期和燕山早期岩浆活动区。样品早侏罗世和中侏罗世屑锆石年龄组特征及差异、源区分布变化,反映华南大地构造动力体制由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变,其转变时限约为169Ma。其构造背景是中侏罗世太平洋向东亚大陆俯冲诱发早燕山期岩浆活动及地壳隆升,并影响粤东盆地沉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