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自有文字记载至今已有超过1500年历史,在中国建筑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晋祠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生长”态势,逐渐由一座单一的建筑发展为一组融合多种民间信仰,集园林、祠庙为一身的建筑群。论文以晋祠为研究对象,以历史沿革为线索,分析晋祠的发展过程,试图探求促使其生长的内在动力。 祠庙建筑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祠庙建筑的营建离不开它所依靠的城镇村落。论文以晋祠所依靠的历史环境的演变为切入点,以“人”营建建筑的视角分析晋祠变化的原因。 晋祠历来受到官方的重视。太原晋阳盛极一时,依托于晋阳,晋祠曾得到官方的大力营建,被赋予了极大地政治意义。而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晋祠剥去了附加于其上的特殊政治外衣,逐渐成了众多“祈雨神祠”中的一座。 同时,晋祠位于晋水源头。当地民众受晋水恩惠千年,逐渐将晋祠视为晋水神祠,并不断对其进行营建。晋祠承担着民间祠庙的一般职能,内部建筑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在民间祠庙建筑规制的约束之下,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空间形态。 官方与民间有共同的神灵、相同的祀神目的、相似的礼神仪式,建筑空间承担着双方共有的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决定了建筑空间。民众与官方之间也有摩擦和对抗,仪式活动本身是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方式,晋祠作为承载仪式的建筑,是权力纠葛的物化表征。 而在当下,随着社会变革的演进,晋祠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关注,却面临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论文通过对晋祠营建活动的分析,试图了解影响建筑生长的意识因素,从而更加明确晋祠遗产的内涵与外延,为之后的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可靠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