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編成於春秋時代,在後世的流傳中成為儒家的核心經典之一。除了目前能見到的傳世本《詩經》外,出土文獻中也存在大量的《詩經》。對這些出土文獻《詩經》材料,有必要結合傳世本《詩經》進行整理研究,以期望達到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互相證明互相闡發的目的。將這兩種系統的《詩經》進行對比研究,可以促進文字學、文獻學等學科的發展。本文收錄青銅器銘文、石鼓文、信陽楚簡、郭店楚簡、上博楚簡、清華楚簡、香港楚簡、阜陽漢簡、武威漢簡、漢石經、漢銅鏡、馬王堆帛書、敦煌抄本、吐魯番義熙文書等出土文獻中所出現的《詩經》文本。另外安徽大學藏戰國楚簡中保存有目前所能見到最早的《詩經》文本,本文也將其收錄。本文以《毛詩》的詩篇為序,逐篇逐句逐字比對,羅列眾家之說,擇善而從,在有必要補充的地方略下按語以作說明。本文涉及古文字、今文字、漢魏六朝俗體字等,利用文字之比對推進文獻的整體研究,研究内容大致有以下幾點:第一、通過對《詩經》異文的考察,在前人基礎之上,總結出《詩經》異文大致有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俗體字、同義互換、衍文、脫文、倒文等九種,並對每個異文案例做出詳盡的疏證。第二、利用傳世文獻文本可對讀的優勢,結合出土文獻,將古文字、今文字和俗體字在文獻的基礎上綜合比對,以期考索文字流變的規律。第三、立足出土文獻,在對出土文獻做出詳細的分析後,檢視傳世《毛詩》,對今本《詩經》的形成以及今本《詩經》在各個時代的流變做出合理的推測。第四、充分結合出土文獻,反思傳統的《詩經》解釋,期望在前人的基礎上,對《詩經》的某些篇章做出更加合理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