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出所治安调解的警察“假象权威”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gao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治安调解是我国极具特色的一项社会治理制度,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派出所警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治安调解并非完全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存在诸多干扰性因素。在这些因素中,警察“假象权威”因其隐蔽性往往被研究者所忽视。研究治安调解中警察的“假象权威”,既能拓展警察权威的理论和实践,同时有利于全面理解治安调解运行的实践样态,为实践中治安调解效能不足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框架。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访谈法,从警察权威的内涵和来源出发,搭建警察“假象权威”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治安调解中警察假象权威运行及其危害进行研究,并提出破解治安调解中警察假象权威的相关建议。警察“假象权威”本质上是警察对其权威的不当运用。民众对警察权威的认同是警察“假象权威”产生的基础,双方当事人对法律的低熟悉程度和维护自身利益的紧迫性、基层派出所的绩效考核等对警察“假象权威”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为进一步论证警察“假象权威”的生成逻辑,本研究以J派出所为例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派出所治安调解中双方当事人基于警察“假象权威”接受调解、签署协议的情形具有一定普遍性。研究发现,民警运用“假象权威”对警察权威、治安调解有效性、警民关系和警力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通过对治安调解相关案例的分析,结合对民警的深度访谈发现,治安调解范围的模糊性、部分民警调解能力不足、派出所治安调解的绩效考核压力、当事人对警察权威的盲从及排斥案件司法解决是民警在治安调解中使用假象权威的主要原因。破解治安调解中的警察假象权威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引入强制告知义务和反悔制度强化当事人的自愿原则;二是突出治安调解程序性规制民警的调解行为;三是赋予治安调解协议一定的法律效力以减少民警和当事人的随意性;四是增强民警的群众工作能力,提升治安调解的技能;五是提升群众的法制思维。
其他文献
阐述了生态设计的概念及其尊重地域文化、尊重土地、尊重过程的特征,园林绿化对城市景观的作用,分别从城郊绿地、公园绿地、行道树、绿色斑块和绿色走廊5个方面论述了生态园林
今年4月至5月期间,我院收治了大量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病人,其中,有SARS患者,同时也有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由于SARS是新的传染病,人们对它的研究尚在探索阶段,而且发热病
会议
根据2007年宁安市工业污染状况的普查结果,从废气污染物排放、固体废物排放、水污染排放三个方面的情况对宁安市的工业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该市工业污染的主要原因,最后提
<正> 小细胞肺癌(SCLC)占肺癌总发病率的20~25%。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对肺癌基础与临床的研究,多数学者公认SCLC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在组织来源、生物学行为、临床特点、治疗和
北京百花山在海拔高度为1039m、1300m、1439m的三处蒙古栎林,为天然次生灌丛群落,其中,在海拔1439m处的蒙古栎林中,主要乔灌木物种蒙古栎、土庄绣线菊、胡枝子、钩齿溲疏和雀儿舌
<正>~~
会议
<正>目的研究超声、CT和MRI三种影像学方法对肾上腺微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995年以来临床拟诊为肾上腺微小肿瘤患者53例,男29例,女24例,年龄32~68岁,平均(42.7±12.6)
会议
自1964年3月到1984年7日共收治经病理证实的舌癌662例。其中男415例(62.7%),女247例(37.3%)。男:女=18:1。年龄最小4岁,最大84岁。主要症状有舌肿块、舌痛、舌溃疡等。鳞状细胞
依据绿色化学的原则,就如何实现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指出优选实验、改进实验装置、开展微型实验、多媒体仿真教学和实验用品回收利用等是
据国家林业局政府网9月18日讯:9月10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首次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确定了“生态立省”战略和林业改革发展目标。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