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电子商务正逐步影响并改变传统的餐饮业营销模式,网络评价在餐饮业商户及消费者决策中起到重要作用。基于网络评价对长沙城区餐饮业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理论上丰富了新时期“人文地理以信息为对象的研究”,实践上为政府的服务设施网点布局规划以及政策制定提供基础资料,为商家提供选址和经营类别的信息,也为消费者提供出行参考。在获取网络数据及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分类比较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长沙城区餐饮业的服务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格局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网络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沙城区餐饮商户服务质量进行打分,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将商户划分为4个等级。结果表明长沙餐饮业综合发展水平不高,高等级服务质量的餐饮商户数量极少,中等级的餐饮商户后继不足,绝大多数服务质量等级较低或很差。传统餐饮商户整体服务质量好于时尚休闲餐饮商户,后者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长沙城区餐饮商户总体呈现聚团分布、沿线分布、由中心向外围递减的一般规律。传统餐饮商户在城区的整体分布较为均衡,而时尚休闲餐饮商户分布并不均衡,局部聚集度较高。低消费档次的餐饮商户受空间地域的限制较小,分布更为零散;中档、中高档餐饮商户在数量上占据主导地位,空间上分布较为均衡;高档餐饮商户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均匀,与大型商圈布局的耦合度较高。利用Arcgis软件核密度分析工具对其数量及服务质量的聚集程度进行定量分析,餐饮商户呈现不同程度聚集的现象,依据这些集聚中心的密度值与辐射范围进行等级划分。根据各集聚中心在数量与服务质量上的等级划分,最终确立长沙城区餐饮中心的综合等级和空间布局。结合传统中心地理论评价长沙城区餐饮业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其餐饮中心存在等级性,且等级数量序列与传统中心地理论大体相似,但在空间结构上相差较大,各级餐饮中心之间以及同级餐饮中心内部的发展情况都存在一定差异性。长沙城区餐饮业形成了以五一广场为核心,其他次级中心共同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整体呈现以“银盆岭——五一广场——侯家塘——雨花亭——林科大——红星”为轴的近似对称式分布,在轴线上各等级的餐饮中心以一定间隔分布,轴线西南的集聚中心数量较少且等级较高,轴线东北集聚中心数量较多但等级较低。依据市场、交通、行政、口碑四个因素,在原有餐饮中心空间分布格局上进行优化,保留原序列关系和轴线格局,增加餐饮中心数量,提升部分餐饮中心的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