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As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Abuscularmycorrhizal fungi,AMF)联合修复是土壤As污染生物修复的重要途径,也是目前土壤As污染修复的研究热点。为探明AMF对玉米和As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吸收转运As的效应,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三种丛枝菌根真菌Funneliformismosseae(Fm)、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Ce)、Glomus versiforme(Gv)对玉米(Zea mays L.)、蜈蚣草(PterisvittataL.)As吸收转运的影响及其初步机理,筛选出了具有提高蜈蚣草As富集能力并且降低玉米As吸收的菌株(Ce);采用盆栽试验探讨开放性套作、限制性套作、单作模式下接种Ce对玉米、蜈蚣草生长及吸收转运As的影响,探讨Ce应用于玉米-蜈蚣草套作修复As污染土壤的可行性及其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接种Ce对As胁迫下降低玉米As吸收的影响最为显著。接种Fm、Ce显著促进玉米的生长,而接种Gv显著抑制玉米的生长。As胁迫下,相比CK,接种Fm、Ce、Gv能显著降低玉米地上部和根部的As含量,分别降低了 3.1%、14.4%、25.6%和 8.0%、4.4%、15.7%。三种 AMF 显著降低根际土 pH,降低土壤有效态As含量,提高玉米地上部P/As,降低玉米对As的吸收。Fm侵染提高了玉米As转运系数,促进了 As向地上部转运;Ce、Gv侵染降低了玉米的As转运系数,抑制了 As向地上部转运。2.接种Ce对As胁迫下蜈蚣草As富集能力的强化作用最为显著。接种三种AMF显著增加蜈蚣草生物量。相比CK,接种Fm、Ce、Gv能显著增加蜈蚣草地上部和根部As累积量,分别增加了 95.5%、151.8%、80.1%和112.2%、124.0%、30.1%。接种Ce显著增加了蜈蚣草As富集系数,而Fm、Ce对蜈蚣草As富集系数的影响不明显。3.通过半水培-玻璃珠培养法研究发现:As胁迫下,Ce侵染显著增加玉米和蜈蚣草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显著降低玉米根直径,对蜈蚣草根直径影响不明显。Ce侵染显著降低玉米As吸收速率,显著增加蜈蚣草As吸收速率。在玉米中各部位As含量呈现为地上部<根部<根外菌丝;在蜈蚣草中各部位As含量呈现为地上部>根部≈根外菌丝。4.Ce侵染下,与单作相比,套作模式(限制性套作、开放性套作)不利于玉米生长并抑制玉米对As的吸收,但显著促进蜈蚣草生长以及蜈蚣草对As的吸收,并且开放性套作下效果最为显著。5.开放性套作模式下,与不接种相比,接种Ce对不同时期玉米和蜈蚣草生物量的影响均为:对玉米生物量影响不明显,显著增加蜈蚣草生物量;对玉米和蜈蚣草As含量的影响均为:显著降低玉米地上部As含量和As累积量,降低玉米的As转运系数;显著增加蜈蚣草地上部及根部As含量和As累积量,增加蜈蚣草的As富集系数,提高蜈蚣草的As的富集能力。综上所述,单作下,接种Fm、Ce促进玉米生长,抑制玉米As吸收的同时促进蜈蚣草生长及对As的吸收,并且Ce的效果更为显著;开放性套作模式下接种Ce显著提高蜈蚣草As富集能力且降低玉米As吸收,并在玉米的不同生长时期均表现出相同的趋势。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AMF在植物修复特别是间套作修复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