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草坪型高羊茅交战Ⅱ(CrossfireⅡ)和阿道彼(Adobe)的带菌和不带菌植株在一定的条件下接种褐斑病原菌(Rhizoctonia solani),经病害调查和对于与植物抗性相关的防御酶系活性的测定发现: 1.带菌植株在接种病原菌后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不带菌植株,由此可知内生真菌提高了植株对褐斑病的抗性,而这种抗性效果达到了30%以上。 2.带菌植株和不带菌植株的在接种病原菌前(0d)和接种后的第2d、4d、6d、8d进行两个品种叶片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带菌植株和不带菌植株的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同,大致都在接种病原菌后0~2d显著或极显著升高,然后升高趋势相对减缓,而且在整个测定期内带菌植株的酶活性均较不带菌植株的高,经相关性分析得出这些酶的活性与内生真菌提高高羊茅抗褐斑病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内生真菌激发了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表达,从而提高了植株的抗病性。 3.两个品种的带菌植株和不带菌植株的叶片PPO酶活性的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带菌植株在接种褐斑病原菌后的0~4d呈升高趋势,其后又呈下降趋势而且第8d时PPO的活性低于接种前;不带菌植株的PPO活性在接种病原菌后0~2d内呈下降趋势,其后变化与含有内生真菌植株变化趋势相同,但在2~4d内带菌植株的PPO活性高于不带菌植株,在4~8d不带菌植株的叶片PPO酶活性高于带菌植株的PPO活性,但差异不显著。经相关性分析,在测定期内叶片PPO酶活性的变化与植株的抗病性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4.接种前带菌植株的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酶活性均低于不带菌植株的酶活性,但差异不显著,而PPO酶活性,带菌和不带菌之间差异达到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