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勉略构造带是中国南北陆块完成其最终拼合的主要结合带。近年来带内一批新元古代年龄数据的报道使学术界对勉略带的构造属性及演化历程产生了新的思考。本文通过对勉略带三岔子—横现河地区蛇绿岩及相关火山岩的野外地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及EBSD石英C轴组构的系统研究,取得了以下进展和认识:1、获得勉略带黑沟峡弧安山岩成岩年龄为807±13Ma(MSWD=3.6,n=17),表征勉略地区新元古代洋盆俯冲作用一直持续到800Ma左右。三岔子蛇绿岩为一套SSZ型蛇绿岩,为洋壳俯冲阶段的产物。庄科沟、黑沟峡基性火山岩原岩为拉斑玄武岩,部分样品仍保留弧印记,部分样品为典型N-MORB,为有限洋盆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庄科沟、黑沟峡玄武岩与典型N-MORB相比具有低的Nb/U、Nb/Ta、Nb/La、Ce/Pb值,表明其源区为一个受陆壳物质改造过的地幔源区。结合前人成果及项目组未刊资料,认为该套洋脊玄武岩代表在早前(约840~800Ma)大路边缘弧基础上裂解形成的一个有限洋盆。横现河地区张岩沟火山岩为一套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基性端元与OIB类似,中酸性端元为地壳部分熔融成因,形成于裂谷环境,表征区域裂解作用的发生,并获得流纹岩成岩年龄为728±10Ma(MSWD=0.14,n=4)。2、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对带内构造变形进行了变形序列划分。第一期变形为早中三叠世裂陷海槽闭合阶段深构造层次的褶皱作用和顺层(片)固态流变变形,在强变形域可见透入性片理中残留的同斜紧闭褶皱或无根褶皱以及透入性构造面理及构造置换,在弱变形域中残留有以S0为变形面或同构造透镜体形成的紧闭同斜褶皱或无根褶皱;第二期变形为中晚三叠世碰撞期后中构造层次左行韧性走滑剪切变形,形成各种不对称剪切透镜体、不对称褶皱构造、不对称布丁构造、S-C组构、近水平拉伸线理等左行走滑构造以及各种枢纽近直立的剪切褶皱、不对称旋转构造;第三期变形为晚三叠世之后的浅层次陆内造山阶段逆冲变形,形成以透入性面理(S1)为主要变形面的不对称褶皱构造、褶劈理及各种B型线理;第四期变形为后期的脆性变形。3、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上发表的最新成果,探讨了区域构造演化史。认为勉略地区在~800Ma处于大规模的洋壳俯冲阶段,800Ma之后为广泛的区域性裂解。勉略带南华系主体为一套浅海相浊流沉积间有冰筏沉积,震旦系主体为稳定的浅水台地相沉积,标志着区域裂解作用暂告一个段落;下古生界主体为裂陷海槽沉积,上古生界主体为被动陆缘沉积,至早中三叠世秦岭微板块、扬子板块完成其最终的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