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红叶石楠(Photinia×fraseri)、龟甲冬青(Ilex crenata Thunb var nummularia yatabe)、枸骨(Ilex cornuta)、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var.sinensis)、桉树(Eucalyptus)等几种常绿阔叶植物为试材,研究其在泰安地区低温条件下的形态和生理特性变化,测定的生理指标有质膜相对透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POD活性、叶绿素含量等,探讨其在泰安地区的越冬适应性,主要结论如下。1.对几种常绿阔叶植物在越冬期间进行形态观察发现,抗寒能力不同的植物叶片发生冻害级别不同,抗寒性强的植物叶片在冬季仍然保持叶色亮绿,冻害较轻,如枸骨;而抗寒性弱的植物叶片在不同低温时期出现大小不一的坏死斑块,有的植物甚至还出现大量落叶,嫩梢枯死等现象,如红叶石楠-B,有的甚至被冻死,如桉树-A。其中大部分冻害发生最严重的时期为春季的寒潮。根据越冬期间的观察发现,枸骨、龟甲冬青的抗寒性较强,其次为红叶石楠和常春藤,桉树-A的抗寒性最差。2.低温逆境会破坏生物膜的透性,导致细胞中电解质外渗。随着温度的降低,几种植物的质膜透性都有相应的增加,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将叶片的相对电导率配以Logistic方程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出了各常绿阔叶植物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ethal temperature 50,LT50),枸骨、龟甲冬青、红叶石楠-A、常春藤-A、常春藤-B、红叶石楠-B、桉树-B、桉树-C、桉树-A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1.94℃、-21.51℃、-19.25℃、-18.05℃、-16.06℃、-15.30℃、-15.12℃、-14.42℃、-11.04℃,可以定量地比较这些植物抗寒能力强弱。3.可溶性糖与供试植物抗寒性关系密切,植物通过调整可溶性糖的含量来适应低温的变化,从而减轻对细胞膜的损伤。可溶性蛋白的变化随温度的降低呈增加的趋势,与植物抗寒性呈正相关关系。4.在抗寒锻炼条件下,植物叶片游离脯氨酸的含量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随着温度的降低,几种常绿阔叶植物脯氨酸含量都有明显的增加,不同抗寒能力的植物脯氨酸变化幅度有明显的差别。5.在低温条件下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降温初期,POD活性升高,表明POD在锻炼后提高活性以适应低温环境,随着低温程度的加强,当温度达到致死温度侯,POD活性呈下降趋势,但一直维持在高于对照的水平。6.叶绿素总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下降,不同植物的叶绿素变化幅度差别明显。7.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温度间和品种间的电解质外渗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POD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叶绿素总含量均呈极显著差异。8.对几种常绿阔叶植物在不同低温下的抗寒能力进行综合评定,抗寒能力大小依次为:枸骨>龟甲冬青>红叶石楠-A>常春藤-A>常春藤-B>桉树-B>红叶石楠-B>桉树-C>桉树-A。枸骨、龟甲冬青的抗寒性较强,能在泰安地区顺利越冬;红叶石楠-A、常春藤-A、常春藤-B、桉树-B经过驯化可以在泰安地区引种栽培;而红叶石楠-B、桉树-C、桉树-A的抗寒性较弱,不适合在泰安地区引种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