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IBS证型及遣方用药特点;观察痛泻要方、四逆散、异功散、白术茯苓汤对IBS脾虚肝郁大鼠的影响。方法:1文献研究:收集近十年中医杂志治疗IBS的复方385首,利用Microsoft Excel建立资料数据表,录入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合开发的“中药复方分析”软件,对其证型、基础方及核心药物进行统计分析。2实验研究:应用束缚法建立IBS脾虚肝郁证模型,采用ELISA测定肠道组织内SP、cAMP含量;采用放免法测定肠组织及血浆中VIP含量;采用生化法测定组织中5-HT、AchE含量;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及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肠道组织内NO含量。结果:1文献研究:根据频次的高低,居前5位的证型是脾虚肝郁、肝郁脾虚、脾虚肝旺、脾胃气虚、脾肾阳虚;基础方是痛泻要方、四逆散、四君子汤、四神丸、半夏泻心汤;2味药药组是白术白芍、白芍陈皮、白芍防风、陈皮防风、白术陈皮。2实验研究:模型组大鼠胃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均显著升高,经痛泻要方、四逆散、异功散、白术茯苓汤治疗后均有所下降,其中以痛泻要方中剂量最为显著,P<0.01;模型组大鼠SP、5-HT、AchE、cAMP、VIP、NO含量显著升高,除NO外,其余均与空白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5-HT统计结果P<0.05,其余各指标P<0.01),经上述各方治疗后其含量均有下降,其中以痛泻要方中剂量最为显著(①SP含量均有下降,其中痛泻要方中剂量治疗后恢复最为显著,P<0.01;四逆散中剂量与白术茯苓散中计量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肠组织中VIP含量经痛泻要方中剂量组治疗后均有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5-HT含量均有下降,其中痛泻要方中剂量治疗后恢复最为显著,P<0.01;痛泻要方低剂量与异功散中剂量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cAMP含量经痛泻要方中剂量治疗后恢复最为显著,P<0.01;四逆散中剂量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NO含量经过四逆散中剂量组治疗后有降低趋势,P<0.05。⑥AchE含量经痛泻要方中剂量治疗后恢复最为显著,P<0.05。)结论:脾虚肝郁证是IBS最常见的证型,痛泻要方是中医治疗IBS最常用的基础方;痛泻要方、四逆散、异功散、白术茯苓汤对IBS脾虚肝郁大鼠胃肠功能、胃肠激素、神经递质均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其中以痛泻要方最佳;痛泻要方治疗该病证的机理可能与其调节胃肠运动、胃肠激素、神经递质,从而使脾胃升降及肝胆疏泄恢复正常,气机调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