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作为政府影响经济活动的有效手段在保持经济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应对经济危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经济由高增速向中高增速转变的“新常态”时期,如何使货币政策目标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货币政策多目标的运作机制、协调控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但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货币政策多目标的动态性、不一致性使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复杂,货币政策协调控制难度较大。本文首先在总结中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兼顾货币政策多目标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其次,选取1993年-2014年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指标变量,利用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研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各最终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关联程度;利用BP(Back Propagation,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模拟仿真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到最终目标的交互传导过程,通过政策模拟找出影响最终目标GDP增长率的主导因素、调整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变量进而找出货币政策多目标协调区间、找到控制变量的最优取值实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最终目标的控制。最后,针对中国货币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中介目标中的M2、社会融资规模与最终目标有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最终目标GDP增长率与其他目标间的关联程度最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最终目标GDP增长率的影响敏感度由大到小分别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货币供应量M2、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社会融资规模;货币政策多目标具有可协调性,当失业率为4%-4.5%之间、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利率为0-2.5%、国际收支差额4000亿美元左右、通货膨胀率2%-3%时,可使GDP增长率保持7.2%-7.8%的水平;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为12%时经济增长幅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