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侠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形式之一,也是中国众多的文化财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鹿鼎记》是武侠小说家金庸的封笔之作,是其创作的另一高峰。1997年,与霍克斯合译《红楼梦》的翻译家闵福德出版了《鹿鼎记》的英译本the Deerand the Cauldron,为中国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也引起了译界学人的关注与探讨。 本文主要采取两种研究方法:先从宏观角度对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进行综述,探讨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在翻译研究中逐步体现出的重要性,引出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以及方法;接着从微观角度对《鹿鼎记》中的文化意象,特别是武侠文化意象进行了分类,并研究闵福德教授在《鹿鼎记》英译本中对于不同类型文化意象的传递以及限度。由于小说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象,这些文化意象渗透于小说中的字里行间,以文化意象的形式体现出来,对于整部小说所传递出的独特文化来说极其重要。文化意象就是蕴含着文化意义的意象。它们贯穿于文学作品的言辞之中,所以这些是翻译时所需着力转换的。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时存在着可译性限度的问题,所以如何传递文化意象是翻译的难点之一。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译者在对于小说中独特的武侠文化意象传递和解读时,灵活使用翻译策略,尽可能的做到文化传播和明确释义的统一,旨在使目的语读者清晰明了并乐于接受小说中的异质性因素。通过研究,本文在以下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首先,从文化翻译的角度思考意象及文化意象的传递;其次,将“杂合”理论引入文化意象传递的方法中,试图证明在某些情况下文化意象“杂合化”的传递方式更容易让译语读者所接受;再次,探讨了武侠小说中文化的可译性限度;最后,对《鹿鼎记》中出现的文化意象进行了分类,并通过分析证明了需要对中英文文化熟练掌握才能将武侠小说中独特的文化体现出来。 对于武侠小说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闵福德教授以其对双语文化的熟练掌握用英语缔造了一个充满武侠文化的世界,更全面的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武侠精神的动人神韵。同时,通过研究,对闵福德教授的翻译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对今后的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