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基吸油纤维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来源 :天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ei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聚丙烯(PP)纤维为基体,采用60Coγ射线辐射方法,在氮气氛条件下进行共辐射聚合反应,分别接枝了丙烯酸十二酯和丙烯酸丁酯,制得了聚丙烯吸油纤维。对接枝后的PP纤维进行红外(IR),扫描电镜(SEM),热重(TG)、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测试表征,结果表明丙烯酸十二酯和丙烯酸丁酯均已接枝到PP基体上。讨论了单体浓度和交联剂浓度对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接枝率随着单体和交联剂浓度的提高均为先增大后减小。丙烯酸丁酯接枝聚丙烯纤维(PP-g-BA)的最大接枝率为20.53%,丙烯酸十二酯接枝聚丙烯纤维(PP-g-LA)的最大接枝率为29.90%。利用接枝后的纤维进行吸油实验,结果表明,其吸油倍率随着交联剂浓度以及接枝率的提高先增大后减小,接枝丙烯酸十二酯的纤维对甲苯的吸附倍率最高达到16.23g/g,接枝丙烯酸丁酯的纤维对甲苯的吸附倍率最高达到19.74g/g,丙烯酸丁酯接枝聚丙烯后的纤维对煤油的最高吸附倍率达到18.8g/g。   以接枝过丙烯酸的聚丙烯纤维(PP-g-AA)为基体,采用紫外辐射接枝的方法,在纤维上接枝了甲基丙烯酸丁酯,制得了聚丙烯吸油纤维。对接枝后的纤维进行红外(IR)、热重(TG)、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结构和性能表征,并分别作了接枝前后的扫描电镜图,均表明甲基丙烯酸丁酯已经接到了PP-g-AA上。讨论了溶剂配比、辐射时间、单体浓度、交联剂浓度、阻聚剂浓度、光敏剂浓度和基体纤维上丙烯酸接枝率等反应条件对甲基丙烯酸丁酯接枝率的影响。实验得出最佳的反应条件为:在基体纤维上丙烯酸接枝率为37.54%,水:异丙醇为4:1,紫外辐射时间为2.5h,单体浓度为4.8%,交联剂浓度为0.4%,阻聚剂含量为1%和光敏剂为0.4%。利用制得的接枝纤维进行吸油实验,结果表明,吸油倍率随着交联剂浓度以及接枝率的提高先增大后减小,当接枝甲基丙烯酸丁酯的纤维接枝率为57.21%时,吸附甲苯倍率最高,达18.46g/g。当交联剂浓度为0.4%时,对甲苯的吸油倍率达到最大值为18.70g/g。   通过水蒸馏法和压榨法对吸油纤维进行再生实验,加水蒸馏法中,油品的回收率达到90%,纤维的再生次数对油的回收率影响不大,纤维再生后对油品的吸附能力与原吸油纤维相比差别不大。在压榨法中,纤维再生次数的增加,对油回收率和纤维的再次吸油率影响不大,随着压强的增加,油品的脱附率增大,其回收率也显著增加,纤维再生后对油品的吸附能力与原吸油纤维相比差别不大。两种方法中的吸油纤维重复使用5次仍有很好的吸油效果。   模拟水面浮油处理实验结果表明,与原纤维相比,接枝后纤维对浮油的回收效果更佳。在不超过吸油纤维饱和吸油倍率的条件下,可以完全快速吸附水面浮油。   当DBP水溶液浓度为15ppm时,吸附率达到79.47%。当DBP水溶液浓度为10ppm时,PP-g-LA,PP-g-BA和PP-g-(AA+BMA)纤维对DBP的吸附容量分别达到2.92 mg/g,2.88 mg/g和2.93 mg/g,而聚丙烯纤维的吸附容量只有0.63mg/g。吸油纤维接枝结构的改变对水中DBP的吸附容量影响不大。在吸油纤维对水中有机物的吸附实验中,吸油纤维对DBP的动力学吸附符合Lagergren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
其他文献
本文以惠州市为例,构建了海洋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压力类、支持力类和区域交流类3个目标层,包含人口、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与资源利用、资源供给能力、环境纳污能力、
龙相缓步走出机场,迎接他的不是鲜花而是全副武装的刑警。刘警官说道:“龙先生,我们怀疑您与一桩恶性犯罪事件有关,请您跟我们走一趟!”龙相非常配合地坐上了警车,嘴角露出一丝得意的微笑。  “请问,您上周星期一的下午在什么地方?”刘警官单刀直入。  坐着警局里,龙相丝毫没有慌乱的迹象,他平静地说:“我是从事外贸工作的,出国是家常便饭,上周我在欧洲办事,去了很多地方呢。如果是星期一,我应该是在水都威尼斯。
期刊
作为一种新型功能半导体材料,ZnO在光学、抗菌和环保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柔性基材表面构筑ZnO纳米结构并对其形貌及性能进行调控有望制备出特定功能化的柔性材料,这对材料的功能化改性及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利用聚多巴胺的仿生粘附性能,结合水热合成技术在涤纶纤维表面构筑ZnO纳米结构,并对其形貌和性能进行调控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聚多巴胺改性对纤维表面生长ZnO纳米结构的影响研究。采用
化学镀镍是目前应用最广、最成熟的表面处理技术之一,大规模地应用在石油、采矿、化学工业等诸多领域。其中低磷化学镀镍层具有较高的熔点和较好的脱模性,而且它的耐碱腐蚀能力很强,主要应用于电子元件的焊接和高硬度处理方面。本文从工业实用化角度出发,采用之前研究的基础配方,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全谱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线性电位扫描(LSV)和循环伏安(CV)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稳定剂的加入对镀液和镀
磁性纳米材料和生物体结合很难并且相容性也很差,为了让它能更好的在我们的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应用,尤其是在医学界,生物界上的应用,我们必须想方设法的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
喹唑啉酮和β-咔啉类化合物是两种重要的含氮杂环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化合物及药物分子中,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和药用活性。找到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合成这类杂环骨架,成为很多研究者的目标。近年来,纳米金属氧化物催化合成杂环类化合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主要围绕纳米金属氧化物催化这两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进行研究。具体研究成果如下:发展了一种纳米金属氧化物催化靛红酸酐、芳香醛和芳香酰肼制备3-酰胺基喹唑啉酮
乳酸在烟草中能显著降低卷烟烟气的pH值,提高凝聚性,改善吸味。目前,关于卷烟烟气中乳酸的分析报道比较少见,关于乳酸在烟草中含量的研究更是很少,本文采用了GC—MS法对烟草中的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