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迈入二十一世纪,山东和辽宁两省大力发展刺参养殖业,使其一跃成为中国北方沿海水产养殖的重要新兴产业之一,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3年,两省的刺参养殖面积达到33000ha以上,总产值超过100亿元,成为当前中国海水养殖业中产值最大的养殖品种之一。然而,由于养殖的过速发展和不规范运作造成了病害问题日趋突出,出现了多种明显病症和大规模死亡现象,给广大刺参养殖业者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002~2005年期间,笔者所在课题组在国内首次对养殖刺参疾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刺参育苗期出现的“烂边病”、“烂胃病”和“化板症”以及越冬保苗期和养成期出现的“腐皮综合症”是目前刺参养殖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四大疾病。上述几种重要疾病的流行病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分别是: (一) “烂边病”多在每年的6~7月份耳状幼体阶段发生,死亡率可达90%以上。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耳状幼体边缘突起处组织增生,导致幼体逐步溃烂和解体死亡。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其细菌性病原侵染耳状幼体上皮组织细胞,引起组织增生和炎症,直至组织细胞坏死。 (二) “烂胃病”多在6~7月份育苗期中、大耳状幼体阶段发生,其死亡率可高达90%。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胃壁组织增生、萎缩、糜烂,导致幼体死亡;患病幼体摄食力下降,发育迟缓、变态率低。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该病病原主要造成幼体的胃粘膜上皮损伤和胃壁溃烂。 (三) “化板症”多发生在五触手和稚参期,是刺参育苗后期危害最为严重和普遍发生的一种流行性疾病。该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数天内死亡率近100%。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幼体体表粘附污物,体色变为浊白,参体收缩不伸展,活力下降,逐渐失去附着能力而沉落池底。病理学研究表明患“化板症”稚参的易感组织有棘刺上皮、腹部管足,触手和体腹部上皮组织,最终皮肤溃烂、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