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源一代文学植根于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交叉点,金代作家染佛习禅,其文学创作受佛禅浸淫的程度,并不逊于两晋以来任何一个朝代。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佛禅与金朝文学关系研究逐渐成为金代文学研究的新课题之一,学界在金代作家佛禅思想研究,佛禅思想影响下的文学文本研究,以及宏观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仍有进一步开发的可能。《金代诗文与佛禅研究》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社会的角度,用文学的外部规律与内部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金代诗文与佛禅的关系。将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按作家身份的不同将其放置在世俗与宗教两个不同的社会分野,分别分析上至皇室贵族下至文人士大夫,再到诗僧、道士的诗文创作,从宏观上、整体上全面考察不同时期的金代作家、作品,力图深入细致地分析金代作家的佛禅情结以及作品的佛禅意蕴,展现佛教禅宗对金代作家心灵的浸润,金代作家对佛禅的独特解读和现实性期待,揭示出文学与佛教禅宗的关系,为佛禅与金代诗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助益。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金代诗文与佛禅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正文分为四章,按照作家社会身份的不同分别研究他们与佛禅之间的关系。第一章探讨金代皇族的涉佛文学创作。这部分探讨金代女真政权的佛教政策,金代皇族的涉佛文学创作。作为金代特殊的社会阶层,金代皇族在宗教文化方面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从海陵王完颜亮、金世宗完颜雍,到金章宗完颜璟,再到密国公完颜璹,金代女真统治者逐步接纳佛禅,金代皇族涉佛文学创作呈现出从最初具有政治利用、宗教政策宣传之意图,到理解逐步深入,最终成为皇族成员化解生存苦闷、提升人生境界的有效手段这一特点。金代皇族涉佛诗文创作是金代最高统治者加强文化思想统治,促进民族融合等政治策略的组成部分,也是女真皇族汉化逐步加深,民族融合在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体现。对这些涉佛文学创作的深入分析也将有助于对金代皇族的思想与形象的全面认识。第二章探讨金代文人士大夫与佛禅。这一部分首先探讨文人士大夫习染佛禅之缘由。笔者将之归结为浓厚炽烈的佛教氛围,文人士大夫艰难险恶的仕途境遇,家族、师友、前贤的影响,佛教人士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等因素。其次探讨金代文人士大夫对佛教禅宗采取的排佛与护法的态度。金代文人士大夫对佛教所持的立场基本可以分为排斥与护持两个方面,但需要注意的是似乎不能简单地因金代文人士大夫对佛教的态度不同而将其划分成所谓赞辅派、反对派和中间派,因为他们并不是针锋相对的,而是交叉兼容,边界并不十分清晰。随着时势不同,境遇不同,同一个文人士大夫对佛教的立场与态度也会发生变化,甚至相互矛盾。这与金代三教融合的时代大趋势,儒佛两种思想文化已经不是尖锐对立状态,而是走向融合互补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三,讨论金代文人士大夫濡染佛禅的文学表现。金代文人士大夫涉佛文学创作集中于寺院游观诗和高僧塔铭书写中。寺院游观诗凝聚佛禅文化特质,体现其对佛禅话语的运用,对佛禅义理的领悟,展现金代文人士大夫儒释人生观的整合与交融。然后将金代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高僧塔铭放置于叙事学的视域之中,首先考察了金代文人士大夫所创作的高僧塔铭的地域分布与文本流传,其次分析塔铭承袭于佛陀“八相成道”的叙事结构,将其情节结构划分为结构完整型、重修持求道型、重化度行道型和突出个体特色型四个类型,再次分析塔铭的叙事视角与叙事时序,将叙事视角按照全篇第三人称非聚焦型、局部第一人称内聚焦型、局部第三人称内聚焦型和局部第三人称外聚焦型进行分析,叙事时序则分析了倒叙、补叙、预叙的情况。最后分析金代塔铭中的高僧形象。首先从外貌形象、思想性格、人物语言、动作行为描写四个方面分析塔铭作家塑造高僧形象的艺术手段,其次将金代塔铭中的高僧形象按照参悟成道型、严持戒律型、兴福宣化型三个类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为金代高僧塔铭按照佛陀“八相成道”的叙事模式书写,调动了各种叙事手段,塑造了理想高僧群像。第四,讨论佛禅影响金代文人士大夫的典型个案王寂,分为文学作品中佛禅意蕴的表现和受佛禅影响的原因两个方面论述。第五,分析佛禅对金代文人士大夫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金代文人士大夫在文学批评观念上沾溉佛禅,提出了诗禅会通说、师心说以及圆成说,表现了佛禅的深刻影响。第三章讨论金代诗僧及其创作部分。首先,对诗僧与僧诗进行界定,通过比较前人各种不同的观点,结合金代僧侣创作实际,提出“诗僧是作诗之释子”回到了唐宋人使用诗僧的原初概念,可视为能表现诗僧文化特质的、较为恰切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探讨金代诗僧创作缘由,可分为个人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两个方面。个人因素包括以诗明佛的宗教因素,以诗道情遣怀的艺术因素,以诗才获取名利的人生动机,社会历史因素则归结为乱世动荡,王朝更迭,大道失,大义失而使文人能士逃禅为僧,诗僧乃是应劫而生。其次,对金代诗僧的地域分布及存世诗作进行了统计分析。从空间维度来看,从事诗歌创作的金代僧侣遍布金朝所辖全境,尤其集中在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优越性的京畿地区和山西、山东、河北、陕西等地区拥有传统佛教文化的名刹大寺,且一般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多为寺院住持、禅宗嗣法僧侣。金代有诗作传世的僧人及其诗作的总体状况为:金代诗僧没有留存至今、有案可查的诗集,也没有集团化的发展,形成诗僧集团。诗僧中以性英成就最高。再次,讨论金代诗僧的特征,归结为夙备善根,虔心向佛;游学参访,经历丰富;家世不凡,颇有学养;佛学素养深厚,深得社会认同;与文士交流、诗道日进。最后集中讨论金代僧诗的特征。首先讨论金代诗僧的诗作主题取向。分为智慧的禅理诗和鲜活的世俗诗。其中禅理诗包括偈颂诗和山居修行诗。又将偈颂诗分为开悟偈、示法偈、传法偈、宗纲偈等类型深入分析。世俗诗包括雍容典丽的应制、迎驾诗,寄意深沉的题画诗,坦然热烈的咏物诗和自然闲适的俗情诗。然后讨论金代僧诗的风格特征,从正面肯定了金代僧诗的蔬笋气和偈颂气,认为这与其离欲修禅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密切相关,诗僧能够将禅心诗心打成一片,所作僧诗的蔬笋气和偈颂气正体现诗僧的当行本色。第四章金代全真道“援禅入道”及其文学体现。这一部分首先分析全真道融摄佛禅的思想基础与全真道面临的现实困境,然后以全真道成员创作的文学文本为基础,探讨全真道“援禅入道”的三个方面:三教融合的立教原则,内丹思想的核心——心性理论,佛教禅宗影响下的修持方式。最后讨论其他佛教观念的影响和佛教意象的运用。结论部分全面归纳金代诗文与佛禅之间的关系,揭示佛教禅宗影响了金代作家的思想,丰富了金代文学表现的内容和方式,催发了某些金代文学批评观念,对整个金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