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对“垃圾分类”议题报道的内容分析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qin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垃圾分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同样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在“垃圾分类”政策的制定、实施、落实和改进的践行过程当中,主流媒体通过对相关议题的建构与传播,承担起政府和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文章主要基于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以《人民日报》中涉及“垃圾分类”议题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人民日报》在相关报道中所采用的媒介框架,指出尚存不足、提出改进策略,以期对改善“垃圾分类”报道有所裨益。《人民日报》“垃圾分类”报道,在内容方面有七个基本特征,在表现形式上,一、消息体裁为主,发挥评论作用;二、栏目设置多样,凸显多维视角;三、要闻版面居多,专版紧扣热点。在主题内容上,一、重视治理举措,分享经验对策;二、东部频次最高,呈东中西递减;三、报道基调中立,重视批评引导;四、贴近官方声音多方参与协商。上述内容特征与《人民日报》采取的媒介框架紧密相关。具体体现:宏观层面的主题框架中,针对时事政策、社会问题、治理行动、思想文化、经验对策五类不同主题,根据主题的内容和主旨《人民日报》相应地采用了传达与解读框架、批评与映射框架、协作与效果框架、宣教与价值框架以及引进与多维框架。中观层面的叙事框架中,情节框架报道平铺直述,把握细节描写;议题框架体现多方观点反映客观全面。微观的语言框架中,报道中的高频词汇反映出报道文本的主体涉及广泛、注重情境叙述以及体现行动多样、彰显治理成效的特征,图像符号体现了照片增强现场感、漫画提高可读性和图表保证专业性的功能与效应。《人民日报》对“垃圾分类”报道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议题设置滞后,报道编排无序;二、舆论监督乏力,反馈机制缺乏;三、专业素养欠缺,各方话语失衡。为此,文章提出了三点改进策略:一、提高议题敏感,聚合内容生产;二、加强监督力度,拓宽互动渠道;三、培养专业队伍,平衡话语表达。
其他文献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应时代发展需要而联结成的共享共治新的有机体,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典型代表。伴随经济协同发展、产业对接、资源共享、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开始寻求各种方法整合资源,期望以此获取更多利润,壮大企业发展。而并购是企业扩大自身战略规模,完
采用集对分析和障碍度分析对2000—2013年浙江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脆弱性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敏感性整体呈下降趋势,中间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