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T6SS分泌系统(Type VI secretion system, T6SS)是最近报道的一个新的蛋白分泌系统。根据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Fosmid文库获得的部分基因组序列信息,发现鳗弧菌存在T6SS分泌系统的同源基因。通过同源克隆、genomic Walking等方法,获得了鳗弧菌M3菌株的T6SS分泌系统基因簇。该基因簇含有22879bp,编码16个ORF,GC含量为46.93%,与V. cholerae有最高相似性,为87%。为了确定鳗弧菌M3的T6SS基因的转录是否受一个操纵子调控,通过跨两个连续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的方法,发现在鳗弧菌T6SS基因簇的基因vaa108上游存在一个启动子,来调控M3整个T6SS基因的转录。为了研究T6SS基因的功能,通过In-frame-deletion的方法构建了7个基因的缺失突变株,研究了这些突变株的生长、泳动性、胞外酶产生和毒力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生长方面,4株突变株在在对数生长期的生长速度比野生型菌株显著加快(p<0.05)、1株突变株的生长稍微减慢、2株突变株的生长没有明显变化;在泳动性方面,2株突变株的泳动性增强(P<0.05),其他突变株则没有显著变化;1株突变株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明显高于野生株。以突变株对蓝曼龙鱼(Trichoqaster trichopterus)进行攻毒检测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发现有4株突变株的毒力没有明显变化或变化不明显,3株突变株的毒力37~223倍。这些结果表明,鳗弧菌T6SS可能参与了细菌的毒力。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鳗弧菌基因簇内命名为vaa117的基因编码sigma 54转录调节因子。研究发现,vaa117基因缺失突变后,鳗弧菌菌膜形成能力有明显变化,在48-72h菌膜形成不仅快于野生型菌株,而且菌膜形成量也高于野生型。表明鳗弧菌的菌膜形成受到vaa117基因的负调控。进一步研究发现,vaa117基因缺失突变后,鳗弧菌溶血素共调蛋白(hemolysi-coregulated protein)基因hcp mRNA的表达效率只有野生型的7.44%。表明vaa117基因对hcp的表达为正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