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质/过敏性鼻炎对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预后的影响及干预的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5968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特应质对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及预后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特应质对其病情预后的影响。  方法:通过混合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05年10月至2015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儿科确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60例,至2015年10月在我院均随访达到至少6个月(其中57例随访达1年,3例随访至半年)。根据特应质的诊断标准,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分为特应质组(26例)和非特应质组(34例);分别记录两组患儿入组时临床及实验室相关资料和随访过程中病情评估指标、治疗药物以及病情预后等资料,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比较特应质组与非特应质组之间各项指标及预后的差异。  结果:6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其中特应质组26例,非特应质组34例。研究结果发现:  1、在入组时,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应质组患儿疾病活动度及免疫功能等指标:SLEDAI评分(17.08μ5.628 vs12.59·4.856,P=0.002)、抗ds-DNA抗体滴度[(62.59·43.602)IU/ml vs(40.23·30.189)IU/ml,P=0.031]、血沉[(59.15·40.315) mm/h vs(40.35·31.865) mm/h,P=0.048]均明显高于非特应质组,而补体C3[(0.45·0.218) g/L vs(0.64·0.333) g/L,P=0.008]、C4[(0.047·0.024)g/L vs(0.116·0.172)g/L,P=0.028]低于非特应质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JSLE特应质组 IgE[(772.80·999.22) IU/ml vs(113.01·169.66 IU/ml),P=0.003]明显高于非特应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特应质组的SLE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明显高于非特应质组(53.8% vs26.5%,P=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比非特应质组,JSLE特应质组的总 B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30.09·3.093)% vs(20.57·2.505)%,P=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应质组自然杀伤细胞(NK)数及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均低于非特应质组[(10.06±1.145)% vs(11.047±2.082)%;(10.10±1.090)% vs(11.05±2.082)%,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在随访1、3、6月至1年中特应质组SLEDAI评分均高于非特应质组(P<0.05);在规范治疗后,特应质组SLEDAI评分下降50%的病例数明显少于非特应质组(42.3% vs70.6%,P=0.028),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药物治疗方面,特应质组所需糖皮质激素日平均累积剂量一直大于非特应质组(P<0.05),使用免疫抑制剂种类一直多于非特应质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在1年随访期间,特应质组病情复发次数及达到病情稳定时间均高于非特应质组[(0.81±1.167)次 vs(0.31±0.535)次,P=0.037;(6.88±4.236)月vs(4.65±3.733)月,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特应质可能对其病情及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部分:过敏性鼻炎对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的影响及干预的研究  目的:探讨过敏性鼻炎(AR)对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JSLE)病情的影响及干预的研究。  方法:选取在2005年10月至2015年6月期间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儿科确诊的JSLE患儿共92例,其中60例根据2010年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提出的诊断标准,按是否合并过敏性鼻炎和其他过敏性疾病分为过敏性鼻炎组(40例)和非鼻炎过敏组(20例),另外32例为非过敏组,分别记录三组患儿入组时SLEDAI评分及用药情况,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比较三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在6个月随访过程中,40例过敏性鼻炎组患儿均进行SLE规范治疗,同时根据是否进行鼻喷剂和口服抗组胺药物治疗将过敏性鼻炎组通过抽签法随机分为过敏性鼻炎干预组(20例)和过敏性鼻炎非干预组(20例),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比较2组JSLE患儿病情改善情况。  结果:9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其中过敏性鼻炎组40例,非鼻炎过敏组20例,非过敏组32例。研究结果发现:  1、在入组时,过敏性鼻炎组和非鼻炎过敏组的SLEDAI评分分别为(15.93±5.49)和(15.65±4.29)明显高于非过敏组(11.63±4.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用药方面其中过敏性鼻炎组和非鼻炎过敏组的激素日累积剂量均值[分别为1.34±0.35 mg/(kg·d)和1.33±0.24 mg/(kg·d)]均高于非过敏组[1.02±0.28 mg/(kg·d)],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种类(分别为1.23±0.66种和1.20±0.52种)多于非过敏组(0.81±0.54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过敏性鼻炎组和非鼻炎过敏组的SLEDAI评分,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用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在随访1个月期间,40例过敏性鼻炎组患儿均采取SLE规范治疗,同时根据是否进行鼻喷剂和口服抗组胺药物治疗将过敏性鼻炎组通过抽签法随机分为过敏性鼻炎干预组20例和过敏性鼻炎非干预组20例。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过敏性鼻炎干预组SLEDAI评分及激素日累积剂量均值明显低于过敏性鼻炎非干预组[SLEDAI评分:7.48±3.46 vs10.32±4.97,P<0.05;激素日累积剂量均值:0.89±0.22 mg/(kg·d)vs1.04±0.23 mg/(kg·d),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在随访3、6个月期间,过敏性鼻炎干预组SLEDAI评分及激素日累积剂量均值一直低于过敏性鼻炎非干预组[3个月SLEDAI评分:4.67±2.85 vs6.47±2.41,激素日累积剂量均值:0.61±0.16 mg/(kg·d)vs0.74±0.19mg/(kg·d);6个月SLEDAI评分:3.38±2.85vs5.00±1.86,激素日累积剂量均值:0.35±0.15mg/(kg·d)vs0.49±0.17mg/(kg·d),P均<0.05],使用免疫抑制剂种类少于过敏性鼻炎非干预组(3个月:1.10±0.62种vs1.52±0.61种,6个月:1.05±0.13种vs1.53±0.12种,P均<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1、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过敏性鼻炎可能对其病情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疾病活动度增强,治疗过程中所需糖皮质激素剂量相对较大,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较多。2、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过敏性鼻炎患儿,给予过敏性鼻炎干预(局部鼻喷剂和口服抗组胺药物治疗)有利于原发病JSLE病情的控制。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检测新疆哈萨克族(哈族)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chemerin、ghrelin水平,比较哈族EH组与对照组两因子水平有无差异,并探讨哈族EH患者血浆chemerin、ghrelin水平与血
A multichannel polarization-entangled photon-pair source in an Mg O-doped periodically poled lithium niobate(Mg O:PPLN) waveguide is proposed. Based on type I q
期刊
目的:了解携带穿孔素1 (perforin 1,PRF1)基因突变型和无PRF1基因突变的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s,HPS)患儿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PRF1基因变异
在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的基础上 ,结合大系统控制论和智能管理 ,提出了基于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的智能CAD系统 (CWICADS) .根据工程设计的特点 ,描述了CWICADS应具备的功能 ,并针对这些功能 ,讨论了实现CWICADS的关键问题 .通过将人的智能和机器智能结合 ,形成了人机和谐的协同工作环境 ,使整个系统具有柔性和智能 ,从而高效地进行计算机辅助分析、设计和计算 ,提高了工程设计的效率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Stem cells and tissue engineering have made great strides in plastic surgery. This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evaluates some curren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re
In this paper,a portable 2.42 GHz transmitter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with 8dBm output power and small size is proposed.Several novel features exist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occupies the space between cell and cell, and serves as a sort of intranet which connects the whole organism. Current research is
目的:   分析病毒性脑炎患者临床表现及近期预后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病程早期的临床资料,比较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患者(包括后遗症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