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迫切的工程。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非常重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就此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思想和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农业跨世纪发展战略。认真研究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对于指导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实现农业跨世纪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毛泽东对我国农业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辛而积极的探索,为邓小平开创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根据。毛泽东提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强调农业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并对发展农业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但是由于在农业建设问题上指导思想的失误,以及对经济发展规律的忽视,毛泽东并没有成功地找出适合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路子。邓小平正是在总结建国以后我国发展农业的正反历史经验中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道路。 邓小平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思想、理论。从总体上说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农业的本质,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判断农业改革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二是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和其特点;三是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即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尊重农民自主权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农民群众实践性和首创性相结合的原则;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原则。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即实观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正确处理好农业改革、发展过程中“两个飞跃”的关系;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关系;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关系;依靠农业科学技术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大对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坚持“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发展原则;加强农业人才培养,特别是农业高科技人才的培养。 党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实施我国农业跨世纪发展战略。实施农业跨世纪发展战略,从本质上说就是贯彻落实和深化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长期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即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按保护阶段闫开收购余粮的政策。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既要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又要加强农业应用研究。同时,积极发展农业教育,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农业资源管理,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加强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同时,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针对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加快中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观该区域的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