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职业教育逐步进入发展的高峰期。然而由于制度体系、外部环境、思想观念、选择策略和产业结构变化等诸多原因,中国职业教育“技术浪费”的趋势也隐约可见。为此本文将从探讨“技术浪费”概念入手,分析“技术浪费”现象的背景和原因并提出若干防范“技术浪费”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从分析福斯特和巴洛夫争论中引出职业教育“技术浪费”的概念,并分析了中国职业教育“技术浪费”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及其意义。同时,对“技术浪费”研究的学术动态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章:职业教育“技术浪费”概念的内涵与类型。本章重点从理论上分析职业教育的“技术浪费”,包括福斯特提出“技术浪费”这一概念的背景以及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和“技术浪费”的表现类型。第三章:中国职业教育“技术浪费”现象举要。本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中国职业教育“技术浪费”现象进行了梳理,构建了中国“技术浪费”现象的基本框架。第四章:中国职业教育“技术浪费”现象原因分析。本章根据对中国“技术浪费”现象的基本认识,全面分析造成“技术浪费”的基本原因。从宏观上看,主要是职业教育在教育体制中的定位错误;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环境的互动脱节;中国人文传统认知心理机制的影响。从中观上看,“技术浪费”的原因是:沿海产业结构变化与职业教育的滞后;中西部计划经济痕迹与职业教育的失宠;农村工业化进程与职业教育的失效。从微观上看,原因有:职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出现偏差;企事业单位人才使用出现偏差;职校人才培训体制出现偏差;信息流通机制与跨地区人才协调机制缺失。第五章:中国职业教育“技术浪费”现象防范路径的思考。针对中国职业教育“技术浪费”现象原因的分析,本章分别提出若干防范“技术浪费”路径的思考,并形成一些对策建议,其中包括:1、应该改进职教管理体制,从制度层面防范职教的“技术浪费”。2、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体制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纠正对职业教育的世俗偏见,形成良好的社会人文氛围。4、建立沿海产业结构变化与职业人才供求之间的平衡机制。5、正确制定中西部崛起与职业人才需求的战略规划。6、促使城市职业培训机制适应城市现代化进程。7、提升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8、加强职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指导;9、促进职校和企事业单位密切互动关系。10、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和跨地区的人才协调机制。结语。本章主要对论文写作进行总结,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以及不足之处,并指出今后应当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