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行基础治疗及基础治疗+疏肝活血法治疗后下肢缺血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的回顾性研究,比较上述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下肢缺血疾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并通过观察柴胡疏肝散合大黄蛰虫丸对下肢缺血模型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的影响,探讨中医疏肝活血法对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研究: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20只、模型组20只、对照组10只;中药组和模型组采用右下肢股动脉结扎及分支剔除术建立大鼠下肢缺血模型,对照组仅暴露股动脉但不结扎股动脉及其分支;中药组术后按设计剂量灌服柴胡疏肝散合大黄蛰虫丸煎剂,连续7天;检测术前及术后第1、3、7天四个时点大鼠外周血双荧光阳性细胞(CD34+VEGFR2+)比例变化。临床观察:广东省中医院2002.10--2007.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住院病人7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基础治疗组30例和基础治疗+疏肝活血组40例;对治疗前后的麻木、皮温、皮色、静息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和体征的恢复情况整理评分,进行回顾性的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研究:中药组和模型组外周血中反映EPC变化的CD34和VEGFR2双荧光阳性细胞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中药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临床观察:基础治疗+疏肝活血组疗效明显优于基础治疗组(P<0.05),并且能够显著提高对静息痛和间歇性跛行的临床疗效(P<0.05)。结论在基础治疗条件下结合运用中医疏肝活血的方法可较好地控制和改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基础治疗组。对下肢缺血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证明,中医疏肝活血法通过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造血组织的动员能力,增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量,进而改善肢体缺血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