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血管性痴呆是血管性认知损害的临床终末期,疾病发展到此阶段,中医、西医均难以扭转疾病的发展,尽早预防是阻止疾病发展的最好选择。中医讲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对血管性认知损害中医证候的研究有利于对其治疗,从而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对其中医体质的研究有利于根据患者的体质进行调理,预防疾病的发生。目的研究不同阶段、不同类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的临床特征及与中医证候、体质的关系,从而为中医治疗和预防血管性认知损害提供临床和理论依据。方法以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HIS<7分的患者。利用MMSE量表为筛查量表,MMSE≥27分的患者为对照组,把MMSE<27分的患者,综合CDR评分和临床诊断结果分为非痴呆的血管性认知损害组(VCIND组)和血管性痴呆组。采用Clox、ADAS-Cog、ADL、血管性痴呆证候量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对47例血管性认知损害患者和34例正常对照组患者进行测量。利用方差分析比较三组MMSE评分、HIS评分、Clox评分、ADAS-cog评分、ADL评分的差异,利用X2检验比较三组中医证候、中医体质构成比的区别。结果1、非痴呆的血管性认知损害(VCIND组)患者较正常对照组MMSE评分、CLOX1评分明显下降,ADAS-cog评分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血管性痴呆患者较VCIND组、正常对照组患者MMSE评分、CLOX1评分、CLOX2评分明显下降,HIS评分、ADAS-cog评分、ADL评分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2、VCIND组患者脾肾亏虚、瘀阻脑络证型分别占59.3%、40.7%;痴呆组患者脾肾亏虚、瘀阻脑络证型分别占60.0%、30.0%,与正常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比较未发现差异。血管性认知损害患者中,脾肾亏虚患者HIS评分比瘀阻脑络患者明显升高(P<0.05),其余量表比较未发现差异。3、VCIND组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分别占25.9%、25.9%、14.8%、33.3%:痴呆组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分别占5.0%、35.0%、15.0%、20.0%。但平和质的患者多倾向于血瘀质,与正常对照组患者中医体质构成比比较未发现差异。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患者的各个量表评分比较未发现差异。结论非痴呆的血管性认知损害患者较正常对照组认知功能下降,血管性痴呆患者表现为全面的认知功能下降,以执行能力、记忆力损害较为严重。血管性认知损害的中医证候以脾肾亏虚、瘀阻脑络为主。血管性认知损害的中医体质类型以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为主。因此临床治疗中注意加强补益脾肾、活血化瘀,预防时针对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的中风患者进行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