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流域水循环过程碳汇效应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i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将大量的以化石(煤、石油)形式固定的碳重新释放到大气中,使大气CO2浓度总体呈持续上升趋势。由此导致的全球变暖现象已经日益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并且这种现象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影响变得更为直接。自从发现“遗失碳汇的存在以来,碳循环领域的科学家从各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其进行合理解释和推测,与此同时,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岩石的风化过程,特别碳酸盐岩的岩溶过程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碳酸盐岩是全球最大的碳库,与其它碳形态相比,其参与碳循环的速率较慢,因而在全球碳循环研究中,对碳酸盐岩的研究较少,甚至被忽略。但是,现代岩溶学研究成果表明,碳酸盐岩在积极的参与全球碳循环,且响应极其迅速。由于特殊的含水结构,岩溶水是全球最大的地下水体,并供给全球大约20%-25%人口作为饮用水源,其在全球水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是岩溶大国,碳酸盐岩分布较广,分布面积达3,440,000km2,占国土面积1/3、全世界碳酸盐岩出露面积22,000,000km2的1/7。其形成年代古老,质地坚硬,且未受末次冰期的刨蚀,由于受新生代的地壳抬升影响而出露地表,再加上特殊的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岩溶作用非常强烈。由于水循环而伴随发生的岩溶作用也是造成碳酸盐岩化学风化、形成“碳汇”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国岩溶水文地质学家的共同努力,于1995-1999年间,执行了由我国科学家提出建议并组织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Karst processes and the carbon cycle)’项目,其研究表明,而全球由表层岩溶作用而回收的CO2量为2.2×108~6.08×108tC/a,说明岩溶作用一直在积极的参与着碳循环。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全球变化主要归咎于人类本身,对自然调节的研究并不十分重视。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前“气候门”事件发生后,人们开始对IPCC报告提出质疑,并冷静思考自然因素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鉴于此,2009年3月,中国地调局启动“全球变化的地质响应研究”项目,2010年3月,中国地调局又启动“我国地质碳汇潜力研究”,两项目均涉及到了岩溶作用过程中碳循环研究。国土资源部于2010年启动“我国地质碳汇潜力研究”项目,重新评估地质作用在碳汇中的作用及强度,为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及气候变化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提供有力数据,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如何能利用岩溶碳汇机理精确计算由岩溶水循环而引起的碳汇量,可为全球碳循环模型的校正提供重要参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是对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岩溶流域水循环及其碳汇机制的基础研究,为了阐明岩溶流域不同环境条件下岩溶水碳汇作用的强度及其控制因子,本文研究选择长江中游三峡库区内的香溪河岩溶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在对香溪河流域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将香溪河流域划分为三大子流域以及干流区域(干流位于三峡库区回水区)进行对比研究,同时选取香溪河流域两个典型地下河系统作为地下水研究对象。自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逐季对三大子流域及干流地表水和两个地下河进行定期水化学取样分析,对香溪河流域的锶同位素组成(87Sr/86Sr)、溶解无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DIC)、氘、氧同位素组成(δD、δ18O)进行取样、测试分析,进而分析香溪河流域不同子流域和地下河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岩溶碳汇量、碳汇效应的差异性及其各影响因素,得到了以下主要认识和结论:1、研究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受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其次还受到气象条件、植被和土壤的影响。1)香溪河流域水化学类型的区域特征:南阳河和古夫河流域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Mg型;高岚河流域以HCO3-Ca-Mg型水为主,在该子流域东南部出现HCO3-SO4-Ca-Mg型水;响水洞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响龙洞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说明受流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较大。2)香溪河流域碳酸盐的溶解-沉淀平衡是控制其水化学稳定性的主导因素。流域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方解石和白云石的饱和与过饱和状态,流域中上游地区溶解pC02均高于大气,而在干流靠近长江部分地区则接近甚至低于大气pC02,说明不断地进行脱气过程,向大气交换CO2,与干流水受三峡库区回水影响,水流滞缓,与大气交换时间过长有关。3)由环境同位素分析结果对流域内水循环方式得到如下认识:南阳河流域上游受(神农架林区)高山低温的特殊地形和气候等因素影响,水的来源不同,到中下游河水流量逐渐增大,流域内地下水流入河流,汇入地表水,不同的水源混合均匀,并且蒸发作用强烈;高岚河流域上游不同支流内的水源不同,到流域中下游,河水主要受高度效应和蒸发作用影响;响水洞(暗河出口)地下水的地下径流途径与滞留时间相对较长,地质环境封闭,水岩反应强烈;响龙洞(暗河出口)的地下径流途径相对较短,流速快,水岩作用弱。说明三大子流域和两个地下河系统的水循环过程存在差异。4)锶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也反映出:香溪河流域87Sr/86Sr组成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的风化或溶解,碳酸盐岩的风化对流域水体化学组成起主要控制作用,并且受硅酸盐矿物溶解对水化学组成的影响。其中,高岚河流域部分地区的锶同位素组成较高,反映出流域水化学受碎屑岩风化的影响显著,两个地下河明显受不同的岩性特征控制,响龙洞主要受石灰岩化学风化作用影响,响水洞则受石灰岩和白云岩风化作用的共同影响。说明在不同子流域内和地下河系统,存在不同类型化学风化过程。2、研究区岩溶碳汇的主控因子为水循环条件,土壤的影响因素不容忽视。1)香溪河流域的溶解无机碳(DIC,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在不同子流域和地下河中的含量特征为:暗河出口(响水洞和响龙洞)>高岚河流域(孔子河流域)>古夫河流域>南阳河流域>高岚河流域(夏阳河流域)。2)不同流域受水循环条件的控制程度不同:①南阳河流域DIC含量丰水期低于枯水期,受雨季降雨控制;②高岚河流域中孔子河流域DIC含量丰水期含量低于枯水期;而夏阳河流域DIC含量丰水期含量高于枯水期;③两个地下河:响水洞DIC含量明显枯水期高于丰水期,受流量影响显著,明显具有稀释效应;而响龙洞的DIC含量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含量差别不大。3)香溪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DIC含量在整个流域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流域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导致DIC含量高不仅与流域内碳酸盐岩出露的面积比例有关,还与不同时代地层碳酸盐岩的岩溶作用强度和时间,即水文地质条件有关。4)香溪河三大子流域和两个地下河DIC含量存在不同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与不同流域在不同水文季节受土壤CO2影响的程度不同有关:①南阳河和古夫河流域DIC主要来自于岩溶作用,受土壤CO2影响程度较小;②高岚河流域DIC除来源于岩溶作用外,还来源于大气、土壤中CO2的溶解。③两个地下河的DIC来源不同:响水洞DIC枯季明显主要来源岩溶作用,并且岩溶作用强度高,水岩相互作用时间长;响龙洞DIC在枯季和雨季除来源于岩溶作用外,还明显受到土壤和大气CO2的影响。这与响水洞和响龙洞的氘过量参数特征及水循环方式分析结果一致。3、以δ13CDIC稳定同位素为示踪指标,分析无机碳汇的来源和河流系统中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判断在水循环产生的无机碳汇中大气(土壤)CO2和碳酸盐岩各自的贡献量。1)流域岩溶水中δ13CDIC值受季节性影响较为明显。在丰水期偏正而枯水期偏负,表明有机质分解作用、生物作用的重要影响。在不同季节,香溪河流域水中DIC浓度与δ13C呈负相关关系,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2)香溪河流域水中的δ13CDIC的这种时空分布规律反映了受流域特征控制:①南阳河流域夏季和冬季水中DIC浓度与813C呈负相关关系,表明生物成因的DIC有较大影响,南阳河流域DIC较低,而813C值较高,明显反映区域碳酸盐岩地质特征;②古夫河和高岚河流域DIC含量较高,而813C值略低,则说明土壤二氧化碳对DIC的δ13CDIC贡献较大。3)两个地下河(响水洞和响龙洞)DIC含量均较高,说明两个地下河岩溶地质特征较为显著;而δ13CDIC值相差较大,响龙洞的δ13CDIC值在冬季和夏季均较小,响水洞的δ13CDIC值只在夏季较低,而冬季较高,和香溪河流域地表水的值接近。反映出,在夏季,两个地下河补给区植物根呼吸和土壤有机质氧化作用产生的无机碳贡献较高:在冬季,只有响龙洞的补给区仍受土壤中CO2气体的溶解驱使,碳酸盐系统不断发生反应和演化,具有较强的微生物活动。4)δ13CDIC与其距河口距离的相关关系反映不同流域特征差异明显:南阳河流域δ13CDIC与其距河口距离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而高岚河流域δ13CDIC与其距河口距离总体上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光合作用可能为控制南阳河流域δ13CDIC值的重要因素,而高岚河流域上游矿山开采活动较多,沿途水流急、滞留时间短,汇入河道中的大量陆源有机碳分解缓慢并且快速汇入到下游段,而只有到了河口地段,因水流变缓、水量增大,大量陆源有机质才得以强烈分解,释放大量的轻碳,出现了沿河道向河口δ13CDIC变小、轻碳比率变大的趋势。5)运用13C质量平衡法和热力学平衡分馏法分别计算DIC来源贡献率,虽然结果有差异,但得到的结论一致,反映出南阳河流域和古夫河流域在枯水期水中的DIC更多地受来自于土壤CO2的影响;丰水期南阳河流域DIC主要来源于岩溶作用,高岚河流域DIC来源于岩溶作用外,还更多地来源于大气、土壤CO2的溶解。4、结合香溪河流域的岩石风化特征,将岩石化学风化碳汇量估算模型(GEM-CO2)和水化学平衡模式法进行分析对比后,应用于香溪河流域的岩溶碳汇量估算,其中,采用风化碳汇量估算模型(GEM-CO2)计算,香溪河流域岩石化学风化的年碳汇量为23665.7t/a,三大子流域的风化碳汇量分别占香溪河流域的22.217%,38.064%和34.085%;其中香溪河流域碳酸盐岩的碳汇量对香溪河流域岩石风化碳汇量的贡献率达到了99.03%,岩溶碳汇贡献最大,起主导性作用。研究区碳酸盐岩总的出露面积为2135.11km2,运用水化学平衡模式法估算香溪河流域2011年吸收CO2为65885.20t/a。香溪河流域各时代地层岩溶水CO2含量相差并不大,但各地层岩溶水CO2吸收模数却有较大差异,反映地下径流条件是一个关键因素,说明岩溶系统吸碳能力不但受水化学条件的影响,而且也受地下水动力条件的严格控制。5、通过分别对DIC与气象因素(温度和降雨量)、DIC与6大类影响因素(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土壤厚度、土壤类型和母岩岩性)分别进行定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DIC除受气象因素影响,同时也受6大类影响因素影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壤厚度不受季节影响,对碳汇贡献率差异无法判断;高植被覆盖区域和高陡边坡等区域主要受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控制,分别受降雨和温度的影响,少数因子因为土地利用类型复杂的影响,表现出不受降雨和温度变化的影响,植被覆盖度越高其碳汇贡献率越高;士壤类型则受土壤本身特性影响,主要分为受降雨影响和不受季节影响两大类型,棕色石灰土的贡献率高于暗黄棕壤,其他土壤类型无法判断;母岩岩性中则分为变质岩受温度变化影响、其余受降雨影响两大类型,并且碳酸盐岩中,以寒武系中统奥陶系下统∈201、奥陶系中上统(02-3)、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Z3d)和元古界神农架群石槽河组(Pts)为主,整体表现出受降雨量影响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但其各亚类碳酸盐岩贡献率无法判断。论文的主要创新体现在:1、结合岩溶流域的特征分析结果,对不同环境条件下岩溶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河系统的水循环过程中岩溶水碳汇作用的强度及碳汇机理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探讨植被、土壤等多种因素在岩溶水循环中及其碳汇过程中的作用;2、运用多项水化学指标和同位素组成特征,对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碳汇强度和无机碳来源进行分析,并运用碳稳定同位素示踪碳汇的碳源,甄别水循环产生的碳汇中大气(土壤)CO2和碳酸盐岩各自的贡献量及其变化;3、运用岩石风化碳汇模型和水化学平衡模式法对香溪河流域岩石风化碳汇量进行估算,并评价岩溶碳汇量的贡献作用;4、将影响岩溶碳汇的多个可能影响因素与岩溶碳汇量(DIC)进行相关性定量分析,确定岩溶碳汇的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振动与冲击是电子产品早期失效的主要原因,要保证电子产品正常工作,就必须对其进行减振及优化设计,为此本文围绕电子产品结构设计中因固有频率过低导致结构在低频振动时共振峰值
节能减排,正成为各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共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减排40%~45%”,其中建筑节能是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
阳痿辨证论治心得乔振纲(河南省洛阳市第二中医院洛阳471003)关键词阳痿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阳痿从肾论治,乃治法之常也。医者多以肾气丸类主之,几乎是人人墨守的成规。然据笔者多年来的
目的:评价行气化瘀方配合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
2009年中国正式步入3G时代,国内三大运营商纷纷加入到3G渠道的建设中来。然而3G产品特性和用户需求等因素决定了3G渠道有别于与2G时代的渠道,渠道成功与否,将成为电信运营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医院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不断得到创新,也带动医院管理的优化。而医院的改革发展也对医院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新形势下,关注医院图书馆管理
本文是“汉语普通话区别特征系统”的继续与发展。文中对汉语区别特征的定义及其在语音中的具体的物理的和心理的体现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对汉语普通话区别特征表进行了修订。
描述目前在开展建筑工程实体结构检测中板厚尺寸偏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提出如何强化结构实体质量检验工作,为科学、客观、准确反映施工质量控
大学阶段是对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时期,而把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机的融入高校思政教学活动当中,能够非常有效地提高其培养的效果,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极
目的: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临床应用为依据,对古今医家应用马钱子配伍减毒增效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通过对马钱子-苏木、马钱子-白术(以下简称马苏、马术)不同配比毒性、镇痛、